


是次調查由香港樹仁大學商業、經濟及公共政策研究中心聯合多間機構進行,旨在探討父母教養方式與家庭關係如何影響子女的心理與情緒狀態。
調查於2024年12月至2025年4月期間進行,收集了565對父母與子女分別填寫的有效問卷。
父母問卷部分圍繞教養方式,如曾否為子女行為制定規則、鼓勵子女發展個人才能,以及家人之間能否保持耐心相處等問題;子女問卷部分則主要了解他們處理抑鬱情緒的情況,例如是否對事物感到沉悶無趣,以及在測試心理韌性部分詢問他們情緒低落時是否會特別照顧自己等。
此次研究有三項主要發現:1. 家庭融洽是一個最重要的中介因子,連結父母親教養和子女心理韌性及助人行為;2. 改善家庭融洽,有助提升子女的精神健康和助人行為;3. 父母親職教養與子女的心理韌性和助人行為有直接的正面關係。
家庭融洽度越高 子女心理質素越強
帶領今次研究的香港樹仁大學商業、經濟及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李樹甘博士解釋,家庭融洽扮演著 「守門人」的角色,一方面能調節父母教養方式對子女心理韌性的影響,另一方面能緩衝父母情緒狀態對子女精神健康的衝擊。
而父母親職教養及情緒狀況不僅對家庭融洽、子女心理韌性等有著直接影響,同時亦有著間接影響。在直接影響方面,提高父母親職教養有助促進子女的心理韌性、強化家庭融洽及增加他們助人傾向。而子女的抑鬱情緒可能直接反映父母的抑鬱情緒,家庭融洽則可能因父母的抑鬱情緒而受到負面影響。
間接影響方面,父母抑鬱情緒對家庭融洽有負面影響,繼而影響子女心理韌性。父母抑鬱情緒越高,則家庭越不融洽,子女心理韌性則越低。 相反父母親職教養程度越高,則家庭越趨融洽,而子女心理韌性亦越高。
然而,父母親職教養對子女心理韌性的正面影響,相比父母抑鬱情緒對子女心理韌性的負面影響較大。因此李博士建議父母不要因自己的情緒起伏而忽略了親職教養。適切的教養能促進家庭融洽,亦有助子女的精神健康。
他總結說:「融洽的家庭提供了一個平台,使父母能透過與其他家庭成員的互動,從而有利於子女的心理韌性與及更樂於助人。」
親子關係猶如股市有波動
對於怎樣在家庭強化親子關係,李博士用經濟學打比喻:就像股市有升有跌一樣,親子關係亦會時好時壞。短期的波動不必過分擔心,因為很快就會回升,關鍵在於如何鞏固家庭的長期穩定性。
他從反面讓會眾思考:「當子女回到家中,真正不能缺少的是甚麼?是冷氣還是父母的陪伴與支持?」李博士強調,子女感受到父母的關懷時便會回家,家人關係便得以鞏固。
李博士又給父母「親子貼士」,鼓勵父母多了解子女的交友狀況,例如自然地與子女閒聊「你朋友最近過得如何」,透過這類輕鬆的日常話題開啟對話,子女往往會更願意敞開分享自己的心事與想法,從而促進親子間的溝通。
宗教信仰維護家庭價值觀、鞏固子女關係
李樹甘博士會後表示,基督教信仰對維繫家庭融洽和父母與子女關係發揮重要作用。李博士解釋:「信仰強化父母的角色認同與責任感,使他們更重視婚姻承諾與家庭和睦,這種價值觀自然對子女產生正面影響,加強他們對家庭的歸屬感。」
親子關係上,父母在教養子女往往遇到挫折情緒陷入低谷,李博士認為父母與子女都難免經歷情緒週期,但相信神會在家庭關係中動工、親自介入其中,「信仰給予我們堅持的力量,正如聖經所言,靠主常存喜樂,家庭關係亦常存『起』與『落』,但上帝的恩典總在適當時刻賜予我們。」
李博士亦有一次與女兒發生爭執掀動了情緒,後來父親節帶女兒往新界一同採摘荔枝後關係破冰,女兒回家後主動為他按摩多謝他的辛勞,最終彼此冰釋前嫌。李博士說:「每一個家庭總有上帝的恩典,只是我們著眼在難處忽略了而已。」
論壇同步設有嘉賓回應及前線社工分享實戰故事,本報將另文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