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帝感召」與「挺唐」成教內熱題

鄧紹光博士:「不能要上帝背書」

容永祺向傳媒朋友分享他祈禱中支持唐英年的「感動」,引來教內嘩然後,引來教內人士的討論。討論者普遍認為即使祈禱有感動,亦不能成為公共議題的理由;亦有人直言不少人都有禱告感動的經驗,但其實一知半解,使用不當。 古斌:「基督徒談信仰,不是加深矛盾和社會衡突」 飄流製作的古斌回應事件,他認為要思考一項公關原則:「無論一件事情本來是私人決定還是有意要向公眾公開,當事情被公開報導,我們就得把它作為好像是公眾事件那樣處理」,因此不能只說他的祈禱感動被傳媒誤報而了事。他又寫道:「容先生言論能觸發問題,不是因為這是他的甚麼陰謀或感召,而是因為公眾不期望這種言論出現在公眾空間。」 他認為基督徒可以勇敢地談論信仰,但談論的條件是讓社會產生著好處,而不是加深矛盾和社會衡突。 祈禱感動不能成為公眾議題的理由 尖沙咀迦南堂傳道關浩然、性文化學會麥沛泉與劉志雄傳道聯名在教內論壇發文討論事件。他們指出不論容永祺的祈禱感動是否屬上的感動,某位特首候選人是否值得支持與禱告是否有平安或感動是不同的問題,不能混為一談,更不能成為公眾議題的理由:「我們不反對在公共議題中提出宗教理由,宗教理由仍然可以是一種理由,威伯福斯以神學理由解放奴隸,馬丁路得金以神學理由爭取黑人民權,香港一群基督徒以神學理由爭取普選,以宗教理由介入公共事務,在多元社會裡應當都是合法的。但得上帝感動,心裡有平安,卻不是公共議題的理由。」 張國楝:「說不定上帝要容先生現在公開挺唐,是別有用心的呢?」 而經常積極地回應教內議題的哲學博士生張國楝亦在他的博客發表他對此事的看法。他認為基督徒禱告時得到「領受」由於是個人心靈經驗,因此無法證實或質疑,但人亦可能會領受錯誤的訊息。 與此同時,上帝對一個人的指示並不等同事情發展的方向:「假設上帝有告訴容先生要挺唐先生,這也不代表上帝要唐先生做特首。政治形勢峰迴路轉,說不定幾天後另一人成為大熱,說不定上帝要容先生現在公開挺唐,是別有用心的呢?且不談政治,就算上帝感動您跟某人拍拖,這信息並不意涵上帝願意您跟那人結婚,說不定您要像十一至十二世紀的神學家 Peter Abelard 那般,經歷了一段深刻的愛情,但最終無法相宿相棲,自己成為終生獨身的修士。」 他認為神的感召並不簡單,並且很多人錯誤使用,因此希望此事激起教內對有關禱告感召的反思。 鄧紹光博士:「不能要上帝背書」 浸信會神學院教授鄧紹光博士回應本報訪問時指出,以「禱告後有感動」的宗教論調提出自己的政治立場為不妥,他反問:「這平安和感動究竟是否真的來自上帝?抑或來自人的靈?如何測試是來自上帝而不是人的靈?」他認為這可能頂多是個人領受而已,而不能要上帝背書」。 他認為此事引起的爭論點是他以「類似諾斯底主義的神祕經歴」,所得的結論是「支持唐英年特首」,此訴諸個人跟上帝之間的神秘經歷是「大石壓死蟹」的行為,而別人不能否定,但這會引起更多問題,因為其他信徒亦會有自己的個人的「神秘經歷」地支持另一個人。 他認為比起祈禱的領受,更重要的上帝對領袖要求:「舊約聖經、特別是《申命記》對君王有甚麼要求?耶穌基督的君王模式是怎樣的?難道這不是首要的嗎?」 相關新聞 容永祺稱「祈禱時有感動挺唐」惹教內不滿情緒
讓世界聽見基督教的聲音

你一次性或持續的支持,能讓任何人都能免 費閱讀《基督日報》的所有內容。

⽀持優質基督教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