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难后的"知死"与"知生"

被称为"世纪浩劫"的海啸灾难,带来至少15万人死亡,留下遍地满目疮痍,颓垣败瓦的灾情。港人除了踊跃捐款予救灾工作,更要反思的是灾难使人不得不面对"死亡"的课题 。 海啸过后,"死亡教育"就是契机,让廿一世纪人类,从各类灾难中,汲取更深刻的生命教育,"知死"随时不邀而至的真实,方能尊重生命,"知生"而活。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长久受孔子思想 :"未知生,焉知死"影响,对"死"一字存有莫大的忌讳。由于缺乏对"死亡"作正面与直接的探讨,人民就透过鬼神等坊间"神话",构 思死后的虚拟景象,于是阎罗王、牛头马面、目莲救母等,就成为与死亡有关的思想素材。近年来,傅伟勋的《死亡的尊严与生命的尊严──从临终精神医学到现代生死学》与译 作《相约星期二》(Tuesday with Morrie),华人开始关注与探索死亡的课题。 现代人又因医疗科技进步,生活小康,又不知不觉陷入另一神话中,就是"拒斥死亡"。 贝克尔 (Ernest Becker) 写了《拒斥死亡》(The Denial of Death),从精神分析、哲学 与宗教等,剖析人的被造性,人是"可朽的",而"不可朽的"属于宗教信仰的层面。贝克尔眼内,"自然母亲"不是可供观赏游玩的湖光山色,反是残忍的母兽,她会施行毁灭 。当世人失掉了人性内对死亡应有的恐惧,他引用奥尔特加 (Ortega J Gasset) 一番值得深思的言论 :"生活一开始就是一种使人失落的混乱。个体怀疑这一点,但是他害怕看到 他自己面对这可怕的现实,而试图用幻想的帷幔把它全部掩赶_来,那里,每一事物都没有危险。至于他那些想法是否真确的,并不令他忧虑,他只是把它们用作保护他之生存的战 壕,用作稻草人来吓走现实。" 这些年来的灾难、九一一表明了恐布袭击随时随地会发生;SARS"沙士"疫病、禽流感与其它杀伤力极大的传染病同样是忽起忽落;而自然界灾害如地震海啸等,更使人醒觉世事 无常、生命脆弱的真实。 哲学家海德格 (Heidegger) 说:"人生是迈向死亡的历程";面对海啸灾难,人间无言以对,正说明社会学的不足,也闭O"死亡学" (Thanatology) 与其相关学科的萌芽发展, 教育世人敢于严肃面对死亡。死亡教育要普及化,就要借助礼仪;可惜本港传媒主办的救灾筹款活动,仍然流于"公式化",尚欠供人反思的空间。这正暴露本港文化只有硬件 ( 如西九龙的文化建设项目),严重缺乏"内涵"。 曾任联合国秘书长的韩玛绍(Dag Hammarskjold 1905-1961),死于飞机失事,他的《痕迹》一书,在他去世后出版,成为名著。他的母亲常在除夕夜朗诵圣诗"黑夜将到",使 韩玛绍从小就意识死亡与他的人生不可分割,正因他乐于"知死",他也能丰盛地活出有意义的人生。笔者改编此首诗词若干字句,以此与各位读者互勉 : "在歼灭的地震中, 在毁灭的海啸里, 以及死冷的牺牲行动中, 你会欢迎死亡。 但是当它在里面慢慢滋长, 一日复一日, 在笼罩著你的无言审判下, 在叶子散落在愚者的乐园时, 你则饱受煎熬。 选择者的幸福在于被选择者的完全结合, … 你里面有一种快乐 - 却不属于你的。" (《痕迹》,庄柔玉译,页40-41) (此文曾于1月7日刊载于文汇报"通透世情"专栏,笔者长兄于1月14日凌晨安息主怀,个人更深感受"知死"与"知生"的可贵,谨以此文悼念亡兄。) (转载自“教会更新”的每周评论)
让世界听见基督教的声音

你一次性或持续的支持,能让任何人都能免 费阅读《基督日报》的所有内容。

⽀持优质基督教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