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每年有超过5万人在医院过世。胡建玲指对于那些带著遗憾、或有未解决的关系、没有平安或希望而死去的人来说,灵魂和精神的痛苦与肉体的痛苦同样可怕。院牧在灵性关怀上对临终患者甚为重要。
然而现存少有香港的院牧如何提供临终关怀的研究,此研究深入探讨本地基督教院牧对临终关怀患者灵性需求的看法,望借此并探索如何让患者平静地结束生命。她介绍一般院牧的介入策略以"望、闻、问、切"——观察(望)、同理心倾听(闻)、询问(问)、感受和感知(切)为主。
望、闻、问、切,评估病人灵性需求
今次研究对象为全港各医院的院牧,通过问卷及访谈形式进行,共收回58份有效问卷,并从中邀请了11位资深院牧进行个别深入访谈。
问卷显示,院牧认为临终病人的灵性需求首位是人生的意义、价值和目的(94.8%),其次是与上帝联系(93.1%),以及原谅和接受宽恕(87.9%)。而院牧为临终病人心灵关怀中经常使用的策略最常用的是同理心倾听病人的心声,其次是为他们祈祷、祝福和辅导等。
如何"望、闻、问、切"评估病人的灵性需求胡建玲解释首先要观察病人的行为、情绪、身体状况以及流露出的哀伤甚至流泪的表现;同时倾听病者的心声,了解他们是否有什么抱怨或对死亡的恐惧;继而从询问中了解病者想分享的事情;最后感应病者的忧伤、恐惧、焦虑、后悔等。
"3R"关顾病者灵性
在当中院牧实际工作甚多,包括联络家人、与医院沟通、探访临终者、为他们转介到教会或者社会机构跟进,安排后事安息礼拜,甚至可能小至帮忙购买物资。在心灵上院牧亦要给予帮助和安慰,例如让临终者接纳自己处境、分享未了的心愿、与人关系复和、坚固对神的信心、减低死亡恐惧等。
她详细分享在灵性关顾上,院牧透过"3R"进行。第一个R是接受自己处境(Reality Acceptance),鼓励病人分享病患之时的心路历程,并且回顾探索人生有什么意义和价值。胡分享经验说:"在探访癌症患者时会鼓励病人说,虽然无法为身体,但他们心灵可以选择。(院牧)与他一起探索人生意义,并且带领他认识主耶稣,明白生命交在神手里。"
除了言语的关怀,她指可以透过身体接触,例如捉住病人的手,给他有温度,"主耶稣道成肉身医治人的时候,也是用手触摸瞎子传递主的关爱。"
第二个R是与人关系复和(Reduce Regrets)。胡建玲说,"人生『成绩表』在于病床边有多少人来探病。"临终病人心里多是痛苦,她会引导对方回忆与家人或朋友美好的关系,并且鼓励他们三个"道"——向家人"道别"、"道谢"、"道爱",多谢他们一直以来的爱护。当中向家人"道歉"、修补以往破裂的关系特别重要。胡建玲指出,耶稣基督强调"关系复和"的重要性,教导我们"饶恕人七十七次" (马太福音18:23-24),"爱你的仇敌"(马太福音5:44),并指出"你们若饶恕别人的过犯,你们的天父也必饶恕你们"(马太福音6:12)。
第三个R是坚固病人对神的信心,减低对死亡的恐惧(Reinstate Faith in God)。院牧可以同病人一起唱诗歌、陪伴和为他祈祷、讲解天父的爱和饶恕、平安的福音,宣告罪得赦免,让他们心灵得安慰。最后的阶段为病者安排圣礼、圣餐、洗礼,使他们有得救的确据、永生的盼望,他日在天家里与亲人相见。
院牧既是专职也是圣职
在访谈中亦探讨了院牧的角色。胡建玲说:"医院社工不上病房探病,牧者也不能天天来探访,所以院牧的工作是非常重要,既是专职也是圣职。"
院牧是辅导员、倾听者、调解人、沟通促进者;同时帮助患者缓解悲伤和丧亲之痛,可以谈论死亡的人,帮助病人和家属面对死亡。院牧也是一种圣职,是上帝与人之间的调解人、福音传道者、牧羊人,帮助患者体验神认识福音,甚至辨别精神上的痛苦和需要,代表上帝陪伴病者。
新旧两代院牧不同的灵性关顾取向
随著时代变迁,新旧两代的院牧对灵性关顾的取向也有不同。胡建玲回忆说上一代的院牧接触病者首要是传福音,促进人与神及人和人的关系的复和。不过近年院牧训练强调心理辅导,年轻的一代院牧探访病人首要不再是传福音,而是从外至内协助病者寻找人生意义,然后与家人复和,继而引发病者思考与神的关系,甚至为病者的祷告也是度身订做,切合他们的需要,以致能够进入到内心世界,"总而言之,不是hard sell(硬销)福音。"胡建玲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