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認為年輕人也能投入宣教大使命。在他看來生命的投放與取向並沒有年齡之分,也不應有時代之別,因為這是每一個信徒在任何時空下所必須思考及檢視的:「一則對生命負責,二則回應救贖主的深恩與期望。」
他希望現今年青人能效法戴德生、馬禮遜、劍橋七傑等西方宣教士,因為他們都是在年青時期立志來華事奉,甘願把年輕的力量獻上:「如果不是因為基督,他們會來中國嗎?他們都是神愛中華的明證,是主為中國教會所特意預備的,華人教會既蒙了神那麼多恩惠,理應跟隨西方宣教士的腳蹤。」
另外,余牧師指出基督教不像摩門教般迫年輕信徒獻身兩年傳教,因此只能被動地等待宣教士出現。有見及此,余牧師引用海外基督使團前總主任高力富(Michael Griffiths)招募宣教士的程序建議,希望教會能夠給予年輕人鼓勵和幫助:
1. 教會主動留意一些有潛質的信徒,挑戰他們踏上宣教之路; 2. 那些信徒經過禱告後確定其呼召; 3. 教會幫助他們尋找宣教工場; 4. 教會答應他們代禱及經濟支持; 5. 教會推薦這些候選人給差會; 6. 差會申請入境簽證,提供訓練、指引、督導。
余牧師又認為在一般情況下,教會不容易為信徒提供較專門和實際的宣教建議,也難於為信徒尋找宣教工場:「他們缺乏經驗給予宣教訓練、督導和支援等。因此教會很需要差會的幫助,彼此作夥伴或的合作。」
余牧師指出除了教會合作,個別信徒最終也需要用行動作回應。他認為明白主的心意後,便該切實跟從,不必待看得「很清楚」才走上,也不要只用人的理智作主導而失去對主的信心和一顆單純順命的心:「沒有什麼是更清楚的時候,當你覺得太清楚時,你反而有可能不敢走上,較不用因此拖延。」
最後,余牧師呼籲年輕人要把握時機,將年輕的力量獻上:「萬王之王在徵兵!今天,凡立志作基督精兵的青年信徒,是否願意向祂盡忠,聽祂指揮,為祂當兵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