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寻求公众的善:此项政策反映的是社会整体的良善,抑或少数人的利益?
从此原则思考,刚公布的财政预算案是值得肯定的。
2. 在事实与动机上要诚实 : 此项政策是否建基于事实的分析,并能披露真正的动机 ? 能达成目的可能性有多大?
有些时候,我们有理由怀疑政府官员玩弄数字,如昔日过高夸大新移民数字,又如06至07年度政府盈余有551亿元 (原先估计为56亿元),较预期高出十多倍,当中误差值得留意。 过往财政预算案也常出现此情况,即财赤时数目惊人,市民要勒紧裤带;而预计盈余则甚保守。长远而言,此种受外围因素影响的本港经济,误差与波动甚大,我们在政策上如何 平衡?
3. 推动合一与包容:此项政策是否朝向减少社会的对立与分化?
是次财政预算案惠及中产者、置业者与领综援人士,而对那些毋须纳税及不领综援人士则没有直接受惠。
4. 关怀穷人:此项政策是否向穷人提供好消息 ? 或是扩大贫富悬殊?
政府终肯承认本港贫富悬殊现况严重,拨款9亿元,用作扶贫是一件好事。当然,直接向穷人派钱或帮助他们下一代脱贫,也有不同的看法。"交通费支援试验计划"的提供,用3 亿元帮助北区、屯门、元朗与离岛低收入人士,是件好事!
5. 保护易受伤害的:此项政策向孩童、长者或残疾人士,是否良好?
政府预留3亿元,用作儿童发展基金,是值得肯定的德政。另政府增拨5,200万元为残疾学前儿童和残疾人士提供教育、训练和住宿照顾服务,也能改善他们福利。长者的需要,反 映在强化全港156间长者中心的外展工作,并提升为有需要的独居长者,提供服务;而拨款提供资助安老宿位,也是不能避免的。随著社会长者化,老人医疗与福利开支的提高,是 必然的趋势。
6. 维护思想与讨论自由:此项政策能否提供自由讨论的空间,容许异议?
在本港,财政预算案公布后,任何人士皆可自由表达意见,这方面的言论自由是一直存在的。相反,若干堂会或机构的年度财政预算,欠透明度与问责性,甚至不容讨论,此种做 法有待商确 !
7. 尊重别人:此项政策能否尊重别人或邻国?
当本港成为不同族裔共处的城市,财政预算案也要顾及少数族裔人士的福利,这方面仍有颇大的发展空间。
8. 确保作受造的管家:此项政策是否支持环保与可持续发展?
在推动环保方面,财政预算案演辞有两段 (38及39段),财政司长提及减免环保车辆的汽车首次登记税,及推出塑胶购物袋收费计划。笔者认为这方面仍有不足,全球暖化的危机, 须要各地政府把"环保正义"(ecological justice) 放在议程内,而本港在储备充足下较其它地区,可落实环保的改善。
9. 珍惜四海一家:此项政策是否实践良好的"全球公民"(global citizenship ),尊重不同文化与国家?
由于财政预算案是以本港作本位,我们较难奢望文件能以更宏观的视野看本港以外的事务,但以"普世价值"看,本港在财备丰富下,也可考虑每年有某个比例,捐助其它有需要 地区,以表明港府履行良好的"全球公民"责任。我们所作的,不带有任何政治利益,却有助建立国家与香港的声誉。
10. 提供"道德领导" (moral leadership):此项政策是否以身作则来领导,做 对的事,并能取信于民?
整体而言,是项财政预算案大派金钱,还富于民;问题是本港以后经济发展的愿景何在,我们除了金融以外,还有哪些竞争力 ?
笔者看此十点能提供客观框架,全面思考任何公共政策。
转载自香港教会更新运动每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