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网青少年近半数接触过不良资讯 团体呼吁家长加以指引

【综合报道】日前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和搜狐社区联合发布的"青少年网络使用状况"调查结果暴露了网络危机重重的现实,若师长不加以指引,青少年使用互联网即"弊多于利",有关注团体就此发出警号。 据北美新浪新闻网报道,该项调查在为期一周的时间里访问了逾2.4万名青少年网民。青少年上网时间是所有其他年龄组别的网民之冠,每天平均上网时长为5.3小时,而每天上网时长达8小时及以上的占37%。以全国网民平均每周上网时长16.2小时来计算,青少年网民的平均上网时长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2.3倍。 调查显示,42.32%的青少年表示是"随意上网、想上就想",仅有15.69%表示是"有计划性地上网"。青少年网民节制能力低,造成了"对网络有依赖",21.9%的被调查者直认自己有此情况;有55.32%的青少年甚至表示,"如果有一段时间(比如3天)不上网,会觉得难受"。 与没有互联网的上一代相比,今日大多数青少年已经把网络融入到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虽然善用网络一方面可以得到大量信息来弥补自身知识的不足,然而另一方面却导致青少年过分依赖互联网。 此项调查也证实,互联网查实危机重重,青少年一不小心随时被害。调查显示,62.32%的青少年遇到过QQ号码被盗、虚拟财产被盗、个人信息被侵犯的情况;48.28%的青少年接触过黄色网站;43.39%的青少年收到过含有暴力、色情、恐吓、教唆、引诱等内容的电子邮件或电子贺卡。其中有14.49%青少年表示,曾经因误信了网上的虚假信息造成了财物或身心伤害。 另外,青少年因沈迷网上游戏而荒废学业、与家人朋友关系疏离的情况也极为普遍。调查显示,69.36%的人认为玩网络游戏是一种给生活减压或发泄情感的方式,44.93%的人会对所得的网络分数和网络头衔很在意,31.72%的人因为玩网络游戏和别人发生过争执。 专业人士分析指出,无论是上网成瘾、接触网上不良资讯或是沈迷网上游戏等行为,不仅是青少年自身的问题,而是包括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关系在内的问题。多数青少年是在现实生活中感到压力,才会投向互联网中的虚拟社会空间寻找纾解和满足。因此,若不从青少年的生理、心理状况为出发点去帮助他们,只会产生恶行循环——青少年在虚拟世界中会不知不觉地把社会情境意义淡化,行为与情境的适应性退而居其次,导致伦理价值判断能力弱化,引发更多其他问题。 香港明光社呼吁作为师长的应该对青少年沈迷互联网的问题加以关注,祈求主来引领年青人,可以在现实生活中找到生活的意义及满足感,以助他们不再沉迷虚拟的游戏及互联网世界。另外,亦求主给家长及导师敏锐的心,时刻留意青少年所接触的游戏及网上资讯,并加以合适的指引。
让世界听见基督教的声音

你一次性或持续的支持,能让任何人都能免 费阅读《基督日报》的所有内容。

⽀持优质基督教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