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網青少年近半數接觸過不良資訊 團體呼籲家長加以指引 編輯室 2008年7月22日星期二 下午6:56 【綜合報道】日前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和搜狐社區聯合發佈的「青少年網絡使用狀況」調查結果暴露了網絡危機重重的現實,若師長不加以指引,青少年使用互聯網即「弊多於利」,有關注團體就此發出警號。 據北美新浪新聞網報道,該項調查在為期一周的時間裡訪問了逾2.4萬名青少年網民。青少年上網時間是所有其他年齡組別的網民之冠,每天平均上網時長為5.3小時,而每天上網時長達8小時及以上的佔37%。以全國網民平均每周上網時長16.2小時來計算,青少年網民的平均上網時長約為全國平均水平的2.3倍。 調查顯示,42.32%的青少年表示是「隨意上網、想上就想」,僅有15.69%表示是「有計劃性地上網」。青少年網民節制能力低,造成了「對網絡有依賴」,21.9%的被調查者直認自己有此情況;有55.32%的青少年甚至表示,「如果有一段時間(比如3天)不上網,會覺得難受」。 與沒有互聯網的上一代相比,今日大多數青少年已經把網絡融入到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雖然善用網絡一方面可以得到大量信息來彌補自身知識的不足,然而另一方面卻導致青少年過分依賴互聯網。 此項調查也證實,互聯網查實危機重重,青少年一不小心隨時被害。調查顯示,62.32%的青少年遇到過QQ號碼被盜、虛擬財產被盜、個人信息被侵犯的情況;48.28%的青少年接觸過黃色網站;43.39%的青少年收到過含有暴力、色情、恐嚇、教唆、引誘等內容的電子郵件或電子賀卡。其中有14.49%青少年表示,曾經因誤信了網上的虛假信息造成了財物或身心傷害。 另外,青少年因沈迷網上遊戲而荒廢學業、與家人朋友關係疏離的情況也極為普遍。調查顯示,69.36%的人認為玩網絡遊戲是一種給生活減壓或發洩情感的方式,44.93%的人會對所得的網絡分數和網絡頭銜很在意,31.72%的人因為玩網絡遊戲和別人發生過爭執。 專業人士分析指出,無論是上網成癮、接觸網上不良資訊或是沈迷網上遊戲等行為,不僅是青少年自身的問題,而是包括家庭、學校、社會等多方關係在內的問題。多數青少年是在現實生活中感到壓力,才會投向互聯網中的虛擬社會空間尋找紓解和滿足。因此,若不從青少年的生理、心理狀況為出發點去幫助他們,只會產生惡行循環——青少年在虛擬世界中會不知不覺地把社會情境意義淡化,行為與情境的適應性退而居其次,導致倫理價值判斷能力弱化,引發更多其他問題。 香港明光社呼籲作為師長的應該對青少年沈迷互聯網的問題加以關注,祈求主來引領年青人,可以在現實生活中找到生活的意義及滿足感,以助他們不再沉迷虛擬的遊戲及互聯網世界。另外,亦求主給家長及導師敏銳的心,時刻留意青少年所接觸的遊戲及網上資訊,並加以合適的指引。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