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名牌我不穿 編輯室 2011年6月2日星期四 上午9:22 两星期前,如常在星期六到港台与众学生DJ一起做节目,甫进入直播室,一位学生立刻问我:"吕sir,你估某同学身上的T-shirt多少钱?"我一看,觉得没有任何特别的地方,但既然她这样问应该不是"小"的数目。"二百四十元吧。""不是呀,是四百八十元呀!""吓,咁贵!"另一位学生回应:"是名牌来的呀。当然是这么贵啦。"名牌?我真是孤陋寡闻,我真的不知道她身穿的衣服是名牌,还以为只是小朋友的玩具的牌子。 那一天的通识主题凑巧就是谈论有关年青人的价值观是怎样建立和他们的消费模式。所以一开咪,我就问某同学,为何买一件这么贵的T-shirt,但得到的答案竟是:这件已是这牌子中最便宜的一件,亦是衣柜中最便宜的一件衬衫。"吓,那为甚么没有较便宜的衣服呢?""因为平的,我真的看不上眼,我也不会去看它。更何况不是名牌,我是不会买的。"她说得很自然。"你很有钱的吗?""不是呀,我银行只有三位数字的储蓄。我买的名牌是我自己赚回来的呀。"但我知道她常说没有钱,所以才很辛苦到便利店工作,但赚得的所有收入也"奉献"在名牌上,值得吗?我很想知道她这样的价值观是从何而来,故问她是否从小就有这种习惯,她却说:"唉!我以前很节俭的,但升了大学后,我就变了。因为全部同学每天穿著的也是名牌,不论是穿在身上的衣服或是手里拿著的手袋,全都是名牌的。所以我没有办法,惟有也跟著潮流购买名牌衣饰。" "朋辈影响"是通识科中人际关系与个人成长中的课题,青年人在成长中肯定会遇到很多朋友,"金钱观"的确会受到所认识的朋友的影响。但我对她的疑问是,真的如她所言"所有"大学同学都是崇尚名牌吗?我自己读过几年大学、亦有在大学任教,经验告诉我的确是有为数不少的大学生满身名牌,但却仍有些是非常简朴的。而关键是我们怎样选择朋友,而我们的价值标准又放在谁的身上?有没有发觉当你的女儿还是几岁时,当她穿上你买给她的衣服,而你又对她大加称赞时,她连睡觉都要穿著而不舍得脱下那件衣服;但到了她们进入青春期时,当你陪她买衣服时,若你在旁说:这件你穿得很好看呀?她会给你一个难看的表情然后说:"吓,你这样也觉得好看吗!"她就会把衣服放下。但同一番说话,若是出自她的朋友口中,或许她自己认为该件衣服不漂亮,但也可能会立即买下来。甚么是自信心的表现呢?或许等到有一天,她对著镜子,穿了自己挑的衣服,而不介意别人的眼光,这就是自信了。怎样建立?下期再谈吧。 吕宇俊 (吕sir)小档案 吕sir童年时充满埋怨,因为他的爸爸及祖父也是吸毒者,母亲在他三岁时已改嫁另组家庭,他由祖母靠著综缓金过活。他自己也曾误入歧途,中二时加入黑社会,中五时更取得会考0分的成绩。但上帝没有离弃他,安排很多天使对他的扶助,他回到教会重拾书包发奋向学,重考会考考获19分,更顺利升读香港浸会大学取得一级荣誉毕业,毕业后再到香港中大大学完成道学硕士(M. Div)课程。在2006年更获得香港十大杰出青年的美誉。这几年更主动推动通识教育及理财教育,协助无线电视、香港电台、《都市日报》推动通识教育,也协助保险公司推行理财教育,更是香港青年事务委员会委员。这四年分别到教会、学校、各类机构分享讲座超过三千场。 (欢迎和吕Sir联络,电邮:principal@graceyard.edu.hk)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