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名牌我不穿 編輯室 2011年6月2日星期四 上午9:22 兩星期前,如常在星期六到港台與眾學生DJ一起做節目,甫進入直播室,一位學生立刻問我:「呂sir,你估某同學身上的T-shirt多少錢?」我一看,覺得沒有任何特別的地方,但既然她這樣問應該不是「小」的數目。「二百四十元吧。」「不是呀,是四百八十元呀!」「吓,咁貴!」另一位學生回應:「是名牌來的呀。當然是這麼貴啦。」名牌?我真是孤陋寡聞,我真的不知道她身穿的衣服是名牌,還以為只是小朋友的玩具的牌子。 那一天的通識主題湊巧就是談論有關年青人的價值觀是怎樣建立和他們的消費模式。所以一開咪,我就問某同學,為何買一件這麼貴的T-shirt,但得到的答案竟是:這件已是這牌子中最便宜的一件,亦是衣櫃中最便宜的一件襯衫。「吓,那為甚麼沒有較便宜的衣服呢?」「因為平的,我真的看不上眼,我也不會去看它。更何況不是名牌,我是不會買的。」她說得很自然。「你很有錢的嗎?」「不是呀,我銀行只有三位數字的儲蓄。我買的名牌是我自己賺回來的呀。」但我知道她常說沒有錢,所以才很辛苦到便利店工作,但賺得的所有收入也「奉獻」在名牌上,值得嗎?我很想知道她這樣的價值觀是從何而來,故問她是否從小就有這種習慣,她卻說:「唉!我以前很節儉的,但升了大學後,我就變了。因為全部同學每天穿著的也是名牌,不論是穿在身上的衣服或是手裏拿著的手袋,全都是名牌的。所以我沒有辦法,惟有也跟著潮流購買名牌衣飾。」 「朋輩影響」是通識科中人際關係與個人成長中的課題,青年人在成長中肯定會遇到很多朋友,「金錢觀」的確會受到所認識的朋友的影響。但我對她的疑問是,真的如她所言「所有」大學同學都是崇尚名牌嗎?我自己讀過幾年大學、亦有在大學任教,經驗告訴我的確是有為數不少的大學生滿身名牌,但卻仍有些是非常簡樸的。而關鍵是我們怎樣選擇朋友,而我們的價值標準又放在誰的身上?有沒有發覺當你的女兒還是幾歲時,當她穿上你買給她的衣服,而你又對她大加稱讚時,她連睡覺都要穿著而不捨得脫下那件衣服;但到了她們進入青春期時,當你陪她買衣服時,若你在旁說:這件你穿得很好看呀?她會給你一個難看的表情然後說:「吓,你這樣也覺得好看嗎!」她就會把衣服放下。但同一番說話,若是出自她的朋友口中,或許她自己認為該件衣服不漂亮,但也可能會立即買下來。甚麼是自信心的表現呢?或許等到有一天,她對著鏡子,穿了自己挑的衣服,而不介意別人的眼光,這就是自信了。怎樣建立?下期再談吧。 呂宇俊 (呂sir)小檔案 呂sir童年時充滿埋怨,因為他的爸爸及祖父也是吸毒者,母親在他三歲時已改嫁另組家庭,他由祖母靠著綜緩金過活。他自己也曾誤入歧途,中二時加入黑社會,中五時更取得會考0分的成績。但上帝沒有離棄他,安排很多天使對他的扶助,他回到教會重拾書包發奮向學,重考會考考獲19分,更順利升讀香港浸會大學取得一級榮譽畢業,畢業後再到香港中大大學完成道學碩士(M. Div)課程。在2006年更獲得香港十大傑出青年的美譽。這幾年更主動推動通識教育及理財教育,協助無線電視、香港電台、《都市日報》推動通識教育,也協助保險公司推行理財教育,更是香港青年事務委員會委員。這四年分別到教會、學校、各類機構分享講座超過三千場。 (歡迎和呂Sir聯絡,電郵:principal@graceyard.edu.hk)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