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美国校园枪击事件反思当代的道德教育

从美国校园枪击事件反思当代的道德教育
维吉尼亚州理工大学枪击案发生之后,引发起人们对美国人的心理健康质素的关注。(图:美联社)
现今社会应怎样去评价一个人的品格?假设一个人在生活上有良好的言行,又不作出影响及伤害别人的事,是否就可以 判定他是一个品格良好的人?如果假设上述问题的答案都是肯定的话,我想日前在美国维珍尼亚理工大学开逾100枪屠杀32位师生的赵承熙,他也曾经是一个有良好品格的人。

深信我们都为著上述这悲剧而感到伤痛和无奈。从多份报章的报导得知,很多人尝试分析为何这一名韩裔的大学生会做出这么丧失人性的事情?有专家尝试评估他的成长背景、精 神及心理状态,并他对人仇恨心理的源头。但还有一点值得我们关注的是,赵承熙曾经也许是一名良好品格的公民,或说他至少没有作过影响及伤害别人的事:从赵承熙人家发表 的声明中指出,赵承熙是个沉默、内向的人,但曾努力适应社会,行为良好,没有暴力行为,他们从来没想过他会犯下如此暴行。而其中一段报导指出,从赵承熙的宿友形容,在 犯案前的七个月他十分安静,没有说过一句话,虽然当时他们感到很奇怪,但是他没有闹事,也没有造成任何麻烦,所以他们都没有理会他。而这正是问题的关键所在:现今世代 重视一个人的外在言行是否合乎社会规范,却忽略了这个人之所以有这外显的表现,是源于甚么内在因素?是逼不得已才遵守社会规范?亦或是本乎个人内在的修养和素质?

显然,赵承熙极有可能曾在长期受欺凌、被嘲弄及面对不公的环境下成长,他曾在文稿中曾攻击那些家庭背景富裕的孩子。文稿中有一句话是:"你们逼我这么做的!"面对著自 身在种族及社会不公义的问题上,他得不著解决的答案,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最后决定以社会判官、陪审员及刽子手的身份,去解决自身所面对的问题,造成如此惨不忍睹的悲 剧。

现今的资本主义及功利主义的社会,常常强调共同利益、成本效益及有效管理,为求社会安定繁荣。然而,从儒家理想人格构建的观念来看,一个具有道德修养的圣人执政,才是 解决政治和社会问题的根本。贤君是圣人内在本体的外在表现,故此社会安定繁荣的基础不在乎经济效益或管理技巧,个人道德修养才是关键,也说明了"内圣外王"的现代价值 。换言之,一个人就算有良好的行为表现,亦能够乎合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却不是源于个人内心修养及内在德性,而去遵守社会的道德规范,他只是"逼不得已"才服在社会规 范的约束之下,我们不知道社会上还有多少个"炸弹"将会爆发?

套用道德教育的观点,我们不单只需要教导学生以多元、理性及具批判的角度去认识社会的规范和价值,更加需要帮助他们建立道德情感,好让他们体验了个体的整全性和价值, 从而愿意由内而外的实践道德规范,"心甘情愿"地被约束。诚然,基督教伦理观赞同以爱突破道德规范的外在约束性,因著人体验了基督的爱,以致甘愿顺服于神的律法之下, 而这正是现今道德教育的出路。香港现时普遍学校的德育方向,除了强调帮助学生认识社会规范,引导他们为了社会共同利益而遵守法律之余,相信更要帮助他们体验和经历人世 间的爱,从自爱到爱人、从私德到公德,并由内而外的建立道德品格。换言之,"良好言行"应源于个人的修养和爱心,比起因著"逼不得已"、"共同利益"而活在社会规范中 来得更为合乎"道德"。

盼望大家在教学之余,能多关注学生的生命素质,坚持基督教教育的宗旨:"爱神爱人"。

原载于《伯特利中学牧函》(2007年4月24日),允许转载。

伯特利中学校牧 何志彬 (http://hk.myblog.yahoo.com/hochibun)

让世界听见基督教的声音

你一次性或持续的支持,能让任何人都能免 费阅读《基督日报》的所有内容。

⽀持优质基督教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