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人權日 基督教團體呼籲「與尋求庇護者共渡聖誕」

國際人權日禱文:「向貧窮人傳喜信 使受壓迫得自由」

本週日(12月10日)是國際人權日,香港基督教協進會社會公義及民生關注委員會 、香港天主教正義和平委員會、民間先知小組和香港基督徒學會聯合製作國際人權主日信息和崇拜禮文,主日信息為「向貧窮人傳喜信 使受壓迫得自由」。 這四個組織聯合呼籲教會在主日分享人權主日信息,呼籲會眾以行動來響應「不消費的聖誕」將奉獻捐助滯港難民;並邀請信徒「與尋求庇護者共渡聖誕」,聆聽尋求庇護者的心聲,彼此認識和交流,藉此反思信仰。 信息中講說了過去香港歷史上,教會發揮基督教公義憐憫的精神,幫助了許多的難民。50年代香港以難民為主,教會包括天主教及基督教不約而同地關心他們,中國難民潮為教會開拓社會服務的機會,更為教會帶來群眾、牧者及資源等。早於70年代初,基督教協進會幾位牧師支援了117位越南難民的親戚來港並協助聯絡港府要求釋放滯港難民;同期,明愛提供服務予留港越南難民。 時至今日,基督教勵行會仍以自負盈虧的方式,透過「重慶服務中心」支援尋求庇護人士並與基督教崇真會合作,為尋求庇護人士提供宿位、膳食、衣服及醫療服務等。還有部分基督徒、法律界人士及非政府組織自發組成「關注難民網絡」,他們認為「有需要保障尋求政治庇護人士不會任意被拘留或驅逐出境,並有權獲得食物、住宿、教育及醫療」。 現時香港難民處境艱難,信息中介紹說,香港有來自非洲及南亞等地區的千多名尋求庇護者,他們基於各種原因逃離家園,他們在港等候批核難民身份,需時數年,在等候期間他們在香港生活遇到很大的困境,期間生活遇到很大的困苦,如語言溝通困難、不能工作賺取生活費或入學等。可是港府並沒有站在人道立場上施予援手,漠視他們的苦況及否定他們的難民身份,使他們被迫過著黑暗隱藏的生活。 在國際人權日之際,除了有基督教推動國際人權主日外,香港基督徒學會並將在8日晚上舉辦種情晚會,安排兩名非洲及南亞裔尋求庇護者分享他們的生命故事,引起基督徒對他們的關注和關心。另外學會亦繼續參加由國際特赦組織香港分會和多個民間團體舉辦的國際人權嘉年華。嘉年華將在10日下午2時至5時在銅鑼灣記利佐治街行人專用區舉行,主題將圍繞世貿與人權、全球化、反恐戰與人權保障等多個主題。 「世界人權日」是每年的12月10日,為紀念1948年12月10日聯合國會員大會通過《世界人權宣言》。人權宣言的基本原則是:人人都生而平等,享有同等尊嚴及權利;《世界人權宣言》作為多條國際人權公約的基礎,例如《公民及政治權利國際公約》及《經濟、社會及文化權利國際公約》等。 信息全文可在此下載:國際人權日崇拜禮文
讓世界聽見基督教的聲音

你一次性或持續的支持,能讓任何人都能免 費閱讀《基督日報》的所有內容。

⽀持優質基督教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