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培正中学办学的基督精神及其扩展与贡献
李志刚牧师表示,由于香港是英国的殖民地,英文中学一直受到重视。可是香港培正中学却贯彻基督教的精神,以母语教学,至今成为最负盛名的中文中学,校友成享誉国际。培正中学不是由外国传教士创办,而是由华人教会信徒发起,其后转由浸信会接办,学校注重传道的工作、实行真理,以及注重爱的教育。谈到培正中学生命教育的延伸,李牧师从五个方面作出总结,包括生命教育的学校扩展、薪火相传、校友力量以及教会的建立。
邢福增博士:连根拔起──建国后基督教在华教育事业的终结
邢福增博士发表论文"连根拔起──建国后基督教在华教育事业的终结",他笑说他要讲的题目"连根拔起"与"将根扎好"刚好唱对台戏。当天邢博士讲述的内容是有关新中国成立后,至1952年间基督教在华教育事业的发展。邢博士指出,新中国对旧教育的改造,基本上充分表现了建国初期新民主主义的构想。所谓新民主主义,就是中国在进入更级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过渡阶段。
1950年底,中美关系全面恶化,加速了新政权对美帝国主义的斗争,基督教在华教育事业的改造步伐也受到影响。各级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于是进入以反美帝斗争为具体内容的阶段,这种反美帝的政治斗争,对教会学校的生存环境,带来严峻的挑战。在同年11月的联合国大会讨论的"控诉美国侵略中国"案,中国政府认为美帝国主义仍"不断地企图利用这些机关和团体暗中进行其反动的宣传和活动",在学校、医院、救济、出版、宗教团体等各方面进行在华文化侵略,因此,教会学校成为反对文化侵略运动的主要批判对象。
邢博士表示,经过1951年,中国基督教教育事业的存在格局产生了重大的变化,在外国津贴中止后,教会学校陷入极大的财政危机,也背负著"文化侵略"的"原罪"。他说,1952年对教会学校而言,是极具关键的一年,正式标志著其历史的终结。"尽管中共领导人关注教会学校与文化侵略的关系,但这种联系并没有发展成急风暴雨式的群众控诉运动,中共在新民主义阶段的教育改造,基本上仍是温和与渐进的。新中国成立以迄1950年10月间,基督教在华教育事业可说在和风细雨下,顺利在共产中国过渡及存在。"
他相信,1952年的教会学校"公有化",只不过从体制上把教会学校"包"到国家的教育事业内,成为党国全能政治介入教育的最后一击。而最后,教会学校还是在革命洪流与政治运动下连根拔起,从此在中国社会消声匿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