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基督教文艺出版社、中原大学宗教研究所、基督教与华人文化社会研究中心于2024年10月21日联合出版《福音与禁烟:晚清传教士与鸦片贸易的兴废(1807-1911)》一书。该书由云南保山学院人文学院教师卓辉立撰写。
有关研究缘于学界和舆论界对于传教士与鸦片贸易的关系存在著截然相反的看法。一方面,有研究将传教士视为与鸦片贩子沆瀣一气的帝国主义份子,忽视了他们参与禁烟运动的事实。另一方面,也有研究将传教士视为"反鸦片斗士",对他们与鸦片贸易的早期联系避而不谈。
作者卓辉立认为,这些观点过于简化,忽略了晚清传教士对鸦片观念和态度的转变过程。他在绪论中分析晚清时代传教士在中国内地的传教工作,以及他们如何随著鸦片输入而自由进入中国。18世纪末,欧美国家兴起海外传教热潮,在中国内地成立了宣教组织,其中最著名的是英国伦敦会传教士马礼逊,他抵达广州成为第一个来华的传教士,开启了福音的大门。
然而,传教士也面临著言语沟通、资金不足和清政府禁教政策等艰巨挑战,他们通过依附外交机构和洋行取得合法居留权,从而进行传教活动。不过其行为却被人诟病,人民将传教士与鸦片贸易联系在一起,产生了负面形象,阻碍传教工作,更甚发生"晚清教案"。
随著满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西方在华势力壮大,传教士得到合法身份后,对鸦片的认识和态度也发生了转变,认为鸦片给中国人民带来祸害也非基督教的教导,传教士没有理由与鸦片贸易站在一起,成为"反鸦片斗士"。
究竟欧美传教士如何看待西方的鸦片贸易,以及众多传教士的立场是否一致?作者深入探讨晚清时期传教士与鸦片贸易之间的复杂关系,利用丰富的外文文献,详细考察传教士对鸦片贸易的认知和态度演变,以及他们在鸦片贸易中扮演的角色。该书的出版为学界和舆论界提供深入了解晚清传教士与鸦片贸易关系的新视角,对于理解这一历史时期具有重要意义。
卓辉立(Huili Zhuo),1991年生,浙江温州人,2016-2019年就读于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宗教学专业,获哲学硕士学位,2020-2024年就读于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中国史专业,获历史学博士学位,现为云南保山学院人文学院教师。研究方向为中 国基督教史、中西文化交流史、中外关系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