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深传媒人李碧心谈《时代论坛》

资深传媒工作者李碧心在上周六《时代论坛》廿周年感恩礼上到场祝贺。原来她和《时代论坛》颇有渊源,而这情谊从他与社长李锦洪亦师亦友的关系开始。"李锦洪是我初入新闻媒体时认识的基督徒前辈。他成立基督徒团契后我有参与,我们可说是第二代会员。他可说是我们的良师。" 《时代论坛》开始后,李碧心经常用记者团契团队的名义投稿。对她来说《时代论坛》令她获益菲浅。"那里凝聚了不少有心志的基督徒,触发不少讨论,特别探讨基督徒信仰里如何看一些处境问题。外面很少用基督教价值观去看,在那里则多开阔了一个角度。"而论坛所讨论的不单单是基督教的价值观,也涉猎公众利益、专业操守等范围。 论坛最深刻… 问及《时代论坛》多年的讨论中令她印象最深刻的处境问题,她首推九七回归。"自己作为一个香港人,怎样定位自己的城巿、怎为城巿的前途建造,《时代论坛》讨论了很多。因为九七讨论的时间和过程很长,当中包括很多人的前途问题,不少人离开香港是为著下一代,亦有教牧思考若离开自己对这城巿的承担等等,所以这是很大时代的课题,如政制问题争议上有很多风波,回归前后十多年有很多讨论。 加上89年,当时有很多关于基督徒的身份的问题:他是一个香港人之余,如何身处一国两制,同时又是一个中国人,如何看民主自由,有很多课题引起了讨论,有关背后价值观的讨论。一个基督徒移民去了,一个留在这里,但背后的理念可能有相同之处,我们要辨别、要问,有很多可以讨论。那是我看论坛很多的时间,亦很想从中看到其他人对这问题的挣扎。" "近年较多讨论的是伦理议题,伦理议题更提醒我们不能单一地从圣经里看、只用章节演绎出来,反而必须看整个伦理观。这是不容易的。有的信徒想用简易的方法看人生问题,只希望别人直接告诉他"做"或"不做"的话,这些伦理课题绝不轻易放过你。 当耶稣基督来到时问了很多人:为什么你要做这些事﹖很多人质问他为什么要跟税吏一起吃饭。他问的问题很原则性,逼使我们回到信仰的核心、原则和价值观的问题,这些原则到今天是否可以同样援引﹖他不是逼使你问"是与否",而是逼你问很深入的。黑与白的问题很易看出来,但伦理问题正正是很多取舍。" 如果没有时代论坛… 她认为如果没有《时代论坛》,香港的教会生态会很不一样吗﹖「我不能说没有时代论坛的话一切会变得得黑暗,但如果连《时代论坛》都没有,教会便不能有今天对社关的步伐,无论你认同与否,都让大家去认识这课题、开始去认知这概念。这是一种教化,以及融汇大家的想法,促进交通和交流。」 那她认为《时代论坛》能否成为教会与社会间接触点的代表性刊物呢﹖「我会说《时代论坛》不是代表教会,事实上它也不是这样的角色,它和教会很互动,如有位讲者所说,希望它的讨论不是流于舖排意见,而是更多交流,这交流是有火花,促使大家对该问题的讨论就算有不同信仰立场或观点,也能对大家有益处。我觉得论坛最大的作用是留拨了空间去作讨论。 李碧心为资深传媒工作者,现职突破机构外事经理。
让世界听见基督教的声音

你一次性或持续的支持,能让任何人都能免 费阅读《基督日报》的所有内容。

⽀持优质基督教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