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神《砌神学》探讨圣经父权 为何艺术作品以男性描绘上帝?

中神《砌神学》探讨圣经父权 为何艺术作品以男性描绘上帝?
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米高安哲罗壁画《创造亚当》描绘上帝是一位成熟的男子。(图:网络图片)
中国神学研究院网上节目《砌神学埋身驳》1月13日播出第4集,主题为"圣经=父权?",探讨女性主义批判基督信仰的要点,去除男性主导的圣经文本;神学科助理教授杨思言从耶和华的名字"I Am Who I Am"指出圣父没有任何性别特质,圣灵也以女性气质来工作。

圣父、圣子男性化 宗教画折射上帝形象

节目开始,主持人提到女性主义与基督教信仰对立还是有对话空间?蔡骏灏分享19世纪第一代妇运领袖伊丽莎白·斯坦顿(Elizabeth Cady Stanton)争取妇女投票权完成一本圣经注释《The Woman's Bible》,宣布圣经不是神圣的启示,当中有很多压迫女性的思想;并且当她争取妇女投票权时,来自很大的压力是宗教团体。

女性主义批判基督信仰其中重要点,究竟怎样谈论上帝的形象?圣经所表达的三一上帝"圣父、圣子、圣灵",首两位都是男性的形象,用君王统治者形容上帝令人敬畏。

从文化角度,一般人将上帝与男性连系一起,文艺复兴时代的艺术作品以成熟的男性、满脸胡子描绘上帝,甚至电影《埃及王子》的上帝配以低沉的男性声音,这反映父权社会对男性的推崇。

吴卓东补充,犹太女性神学家指犹太教守安息日,因为上帝创造工作六日后休息一日,衍生出人类世界的运作,以此意识形态放诸社会男性作主。

女性主义神学 去除男性主导圣经文本

神学科助理教授杨思言引述20世纪美国女权主义者玛丽·戴利(Mary Daly)所言:"If God is male, then the male is God",杨思言解释如果上帝必然等于男性,社会看男性特质便神性化,连超自然世界都是这样,女性只能是一个被造者。要是圣子是男性,意味著父神派来的救世主也是男性,教会女性角色似是辅助男性,而某些宗派不会按立女性牧者。

不过,吴卓东认为圣经并非按字面解释,然后赋予一种解释,基督是男人中心的状态;此外女性主义发展到某阶段出现女性主义神学,分两派:革命派、改革派。

革命派认为,基督教和犹太教支持父权,打压女性,所以去除部分与此相关的圣言;改革派认为,圣经文本由男性主导,故此加入非正典的文本作补充,例如女性的拉比。

耶和华名字"I Am Who I Am"没性别

杨思言则指,有神学家研究上帝最初怎样介绍自己,提醒教会上帝也有女性的一面,如伊莉莎白·约翰逊(Elizabeth A. Johnson)《 She Who Is: The Mystery of God in Feminist Theological Discourse》(暂译:她是谁:女性主义神学话语中上帝的奥秘)。杨思言表示,旧约圣经记载的耶和华是一个没有性别的名字,英文译作"I Am Who I Am"(昔在、今在、永在),没有任何性别特质。

纵观教会历史以男性表达上帝是为对抗当时的异端,旧约亦有一传统,上帝透过祂的智慧创造世界,"智慧"原文是女性,甚至乎旧约智慧文学也以女性出现,描绘上帝的创造和保守世界。

圣灵方面,也是以女性的气质来工作,例如圣灵的引导、保守、安慰、赐予生命、与人同在、提醒,好像一位母亲,在正统信仰父子、圣灵是平等的,早期信经提到父子、圣灵同受尊荣。

及至新约,耶稣拣选撒玛利亚妇人来对,她也以神学角度询问这位弥赛亚:敬拜的地方在哪里?耶稣回答时候到了,人要用心灵诚实来敬拜神。这些都反映出在上帝里没有男性高于女性的概念。

让世界听见基督教的声音

你一次性或持续的支持,能让任何人都能免 费阅读《基督日报》的所有内容。

⽀持优质基督教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