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會的角色是以基督徒價值觀為有需要的家庭提出指引”

教會對香港新市鎮居民給予更多關懷

“教會的角色是以基督徒價值觀為有需要的家庭提出指引”
七十年代開始 很多香港居民搬入新市鎮居住, 組織新家. 但近年來, 新市鎮的社會問題引起了社會的關注.
2004年6月28日, 在香港新市鎮居住的教友及在那裏服務的社會工作者指出,新市鎮居民面對孤立及其它很多的問題,需要教會給予更多關懷和心靈上的支援。

很多的教友及信徒表示, 新市鎮居民遠離市區,有孤立的感覺,很需要別人關懷,教會可以提供服務的空間很大, 例如鼓勵區內的教友給予他們心靈支持,以助他們對抗孤立及解決家庭問題。一位教友說, 「釵h東湧居民都需要幫助及關懷,區內四至六成家庭是靠社會保障金過活。」她指出,到市中心的單程交通費高達二十港元(二點五美元),限制這些低收入人士的活動範圍,令他們感到孤立。

香港的新市鎮發展於七十年代,當時政府為解決人口增長問題,推動發展新市鎮,並預期居民能在區內自給自足。低收入家庭透過公共房屋編配,往往是首批遷往新市鎮的居民。然而,由於新市鎮缺乏就業機會,釵h夫妻需要每天花數小時往返市區工作,留下孩子無人照顧。加上近年的失業問題,令新市鎮的社會問題叢生。 近年還經常傳出校園暴力、濫用藥物等惡性事件。

針對新市鎮經常發生的家庭暴力問題, 來自各宗教和服務團體的代表曾在5月31日舉辦了座談會, 以討論教會如何反思其牧民路向. 座談上, 元朗聖伯多祿聖保祿堂區聖雲先會會長說,近年經濟逆轉令窮人的生活更苦,教會向窮人提供經濟援助的同時,也應給予心靈支援。

為年青人提供危機介入服務,包括夜間外展、24小時電話熱線、在職青年過渡期宿舍、就業等服務的協青社的副總幹事岑先生說,有問題的家庭通常都不知從何求助,教會可藉家庭探訪接觸他們。

香港教區牧職修女聯會主席林修女說,聆聽是幫助居民的第一步。她說,牧職修女往往需要說服前來求助的人不要怕向人說出自己的問題。

服務于九龍東區新市鎮將軍澳聖安德肋堂區的林修女說:「若求助的婦女感到被接納,問題已解決了一半。」

總結座談會時,為華人教友服務超過七十年的《公教報》總編輯夏其龍神父指出,教會的角色不是去解決社會問題,而是在過程中,特別以基督徒價值觀為有需要的家庭提出指引。

讓世界聽見基督教的聲音

你一次性或持續的支持,能讓任何人都能免 費閱讀《基督日報》的所有內容。

⽀持優質基督教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