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邓巨坚首先介绍莫特曼生平,1926年出生于德国汉堡、1943年当兵、1945年成为战俘,战争暴行中寻找生命的依据、1964年出版《盼望神学》。
上帝从将来临在当下 赋予终末的新可能
莫特曼处理盼望时首要是时间观念,希腊时代的时间观是循环不息,永恒好像是圆形的中心点,对圆形外围每一处的距离相等;现代人的时间观是线性:过现、现在、未来,从基督教观的过去是从上帝创造开始,未来是甚么启发莫特曼的终末论,终末是"无限永恒与有限时间的相遇",那么结局是否早已设定?自由意志有何意义?终末会否成为过去?
在线性的时间观下,若然把终末时间化,终末将失却永恒意义;但若然把终末永恒化,终末又将失却时间意义。 换个角度来说,这正是「已然」(already)和「尚未」(not yet)两个概念在线性时间观中难以调和的地方,若说终末「已然临在,世界就毋需更新, 但若说终末「尚未」临在,朝向终末的路径却又难以名状。
因此莫特曼从启示录作切入点,启示录1章4节:" 那昔、在今在、以后永在的上帝。"翻译为"那今是、昔是、正来临的上帝", 打破了线性时间观下对上帝的理解,将来的上帝并非千年如一日的神,而是那位正来临的上帝,从句式看来正来临的上帝是从将来而来而且临在当下。
换句话说,我们必须从终末来临当下的上帝重新理解时间,这位上帝打破了线型时间观中的因果链,赋予当下一个朝向属于上帝的终末的新可能。
从经验层面来说,人类感知时间的过去现在未来;从超验层面来说,当下还未完全定局,如此正来临的上帝就保证了当下仍有将来、仍有可能性,而基督在荣耀中再临是将历史时间的本质更新成为永恒时间,基督徒相信基督复活就是相信这种历史未来的时间将被更新为永恒时间的开端。
故此,莫特曼的盼望神学认为,过去与现在的因果并不决定终末,反而是源自终末的盼望帮助我们重新理解过去与现在,历史就是"一种以当下处境作为诠释框架的回溯"。总而言之,基督教信仰并非鉴往知来,是一种源自终末应许的回溯,使我们能够更新对当下与过去的理解。
香港、教会、校园工作朝向多样性
邓巨坚透过莫特曼的盼望神学回应香港、教会、校园(包括:团契、诗班、学园传道、校牧处、学生福音运动等)在变迁中的处境,三者的过去并不决定在本身的未来,是我们在当下对香港、教会、校园的诠释,这应该被上帝的来临所决定,而一切依然未成定局,由上帝来临开启永恒时间把万物更新,校园福音工作因而也有千百个可能性。
是次聚会为"岭南大学基督教周2023",主题为"拾价:取道莫特曼"(Be Thou My Vision),讲员:岭南大学校牧处校园传道邓巨坚,于2月17日晚上七时半在岭南大学校园举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