佈道事工的再思 (一) 胡志偉牧師 2007年10月5日星期五 上午11:01 本港教會一向注重福音活動,然而就佈道事工的成效、或福音與文化之間關係、或有關事工的神學反省卻甚少 ! 筆者看此現象極不健康,因為教會只忙於「傳福音」活 動或事工,卻不思考「福音」是甚麼;長期下去,信徒對福音的理解只會停留於膚淺的層面。 從《2004年香港教會普查》反映,本港84.9% 堂會經常採用關係式佈道,這比率遠高於十年前的54.4%,當中包括友誼佈道 (或一領一)、福音旅行或營會、家庭聚會、小組佈道、 康樂佈道等形式。此外,亦有78.7% 堂會經常採用傳統的聚會式佈道,注重邀請未信者參加教會佈道會、福音主日、大型佈道會、18區福音遍傳、福音懋|等,節目式佈道比率略低 於十年的90.8%。 2004年接近七成堂會以會友家人及親友為其主要佈道對象,亦有57.1% 堂會看重向社區人士傳福音,只有13.6% 堂會以一些特別群體為特定的佈道對象。基本而言,本港佈道模式 仍以「吸引式模式」(attractional model) 為主,而「道成肉身式模式」(incarnational model) 仍有待努力,而所謂「關係式佈道」在實踐方面,很可能只是邀請未信者參加福 音聚會而已。 「吸引式模式」強調節目質素,以名氣講員或名人見証為賣點,注重宣傳與包裝,務求愈多人「來看看」(come and see),就証明其成功。「道成肉身式模式」則相反,重點不在 節目或表演,乃是信徒帶著使命,把基督的愛伸延至血緣、地緣、業緣與趣緣等人際關係之中。「去分享」(go and share),正是此模式的精神。 筆者不認為兩個模式,務要作二選一的決定;在後現代世界中,教會可容許「兩者兼得」(both-and)。然而,筆者憂慮的是本港教會一面倒擁抱「吸引式模式」,不斷炮製有入座 率保証的所謂「福音節目」,長此以往只會造成惡性循環,就是占基利於電影《真人騷》(The Truman Show) 所諷刺的 ! 畢理察 (Richard Peace) 於 Conversion in the New Testament一書指出,現今教會把佈道「事工化」,甚或「專業化」,反把原來新約的福音或悔改歸正經驗僵硬化為某套方程 式或大型活動,反是異化了福音。畢理察提倡「進程佈道」(process evangelism) 概念,即「佈道生活化」,重點不在於未信者的決志時刻,乃是讓未信者越來越走近耶穌的福音 。 轉載自香港教會網站每週評論,作者為香港教會更新運動總幹事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