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學校,不要失腳!

基督教學校,不要失腳!
綜觀香港現今的教育改革方向,均極力鼓勵藉探究式學習建構知識,期望藉此幫助學生建立積極的生活價值觀,並期望他們能夠「學會學習 」。
進入二十一世紀,在先進科技及對物質過分著重的影響下 ,人們的生活面對著人際關係嚴重的疏離;全球性環境破壞,亦喚起人們反思自身與大自然關係割裂的問題;人們日益意識過去過份重視物質而忽略心理、精神或靈性的重要性而 帶來的問題。因此,不論從教育或是醫療角度,均對「全人」有著相當的關注,所謂「全人教育」及「全人醫治」,基本上就是要重新反思人的本質,並人與大自然及社會的關係 ,為「教育」及「健康」重新定位。

可是,由於主流教育哲學觀點,尤其是人文主義的教育哲學理論,主要建立在人有無限潛能及人性本質善良的前設上,忽略了人性的限制和軟弱,把「全人教育」建立在完美或過 於理想的人觀之上。但昭偉在探討道德教育的實踐時亦指出,一般人低估了人在追求本身慾望滿足上的驅力,人雖然受到社會制約的限制,但規範的遵守只是權宜性,人為求慾望 的滿足,常會逾越規範的約束,說明了人性的有限,學生往往知而不行。(註1)

其次,綜觀香港現今的教育改革方向,包括近年推行的課程改革,均極力鼓勵藉探究式學習建構知識,期望藉此幫助學生建立積極的生活價值觀,並期望他們能夠「學會學習」, 尤其近年鼓吹的「通識教育」,均主張以訓練學生批判性獨立思考能力、思維及掌握獨立學習的能力為目標。(註2)可是以上各項均忽略了關注學生自身生命質素的問題 。學生就算能夠對「我」(自我)、「人」(社會)、「物」(大自然)、甚至「天」(終極關懷)等四個層面與關係有全面的認識,甚至能夠作出批判性的反思,但如何保證學生必定會 知行合一?教師及家長本身是否又能夠有自信地宣稱自己就是學生的生命典範,能給予他們仿傚的榜樣?

事實上,「全人教育」並非一門認知性的學科,它必須與經驗和實踐互相配合,然而有關學生自身面對罪性的限制及知而不行的問題,加上缺乏生命典範,單從近代西方教育哲學 理論,相信仍未能夠為「全人教育」提供滿意的解決方案。

面對二十一世紀各方面關係上疏離,人們開始重新反思對生命的價值和意義,並且對心靈的需要有著莫大的渴求。基督教屬靈觀卻能夠提供一個整全的人觀基礎,包括有關生命本 質的層面(「體」、「魂」、「靈」)、生命關係的面向(「天」、「人」、「物」、「我」)、生命追求的階段(「屬血氣」、「屬肉體」、「屬靈」)及生命成長的回應過程(「知 」、「情」、「意」、「行」),補足了教育哲學、心理學及科學對人的本質、關係及面向方面理解之不足。除了對「全人」有更整全的理解之餘,更在鼓吹多元價值觀及相對主義 的後現代社會裡,為「全人教育」提供了具客觀性、普世性及絕對性的神學及哲學基礎。

誠然,基督教學校必須把握當前的機會並其豐富的屬靈資源,在教育改革的浪濤中站穩住腳,更要從對「評檢」、「縮班」及「殺校」的恐懼,與及對學生學術成績的上的憂慮, 轉向關注學生生命質素的塑造及生命成長的需要,實踐真正的「全人教育」,承擔神的呼召和使命。基督教學校,不要失腳!

註1:但昭偉:《道德教育--理論、實踐與限制》(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2年),頁152。 註2:詳見香港特別行政區課程發展議會:《學會學習:終身學習.全人發展》(香港:政府印務局,2001年6月),頁6; 41-42。

讓世界聽見基督教的聲音

你一次性或持續的支持,能讓任何人都能免 費閱讀《基督日報》的所有內容。

⽀持優質基督教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