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寒冬衝擊中小企 基督教機構籲聯手突破困境

香港基督教機構協會(下稱ACO)近日發佈調查,探討經濟環境對基督教機構的影響。會中有份參與調查的機構分享了不同規模、類型的機構如何聯合發揮更大的力量,服侍社區。 黎廣澤(油踐入心):硬仗變機遇 在油麻地區服侍基層社群的機構「油踐入心」發起人黎廣澤傳道分享機構成立緣起。在疫情期間,社區面臨許多挑戰,許多街坊的需求持續增加,因此有必要成立一個新的機構。在艱難的社會環境中,人們對福音的渴望愈加強烈。社區服侍的機會變得更多。 面對許多缺乏和不足,機構就像在打一場硬仗。對油踐入心這樣的機構來說,與其他機構的合作相當重要。黎傳道用「打仗」、「打波」、「機遇」來形容:「機構就像一支足球隊,每個成員都在不同的崗位上努力工作。以油麻地區為例,該地區有許多不同的需求,包括長者、南亞裔家庭、吸毒者、性工作者和外籍家庭傭工等。雖然機構專注於服侍長者,但也看到了南亞裔家庭的需求,就要與其他專注於這些群體的機構合作。」 他舉例說,機構每週二和週五去果欄收集水果,數量多到無法全部接收,於是聯繫其他機構和教會,將這些水果分派給街坊。這種共享不僅幫助了有需要的人,也讓機構成為一個分享資源的渠道。面對困局,他認為機構應當看為契機,重新思考如何走出過去的舒適圈,更加主動地去分享資源與愛。 蕭智剛(基甸事工):成本低是中小企生存之道 青少年福音事工機構「基甸事工」創辦人蕭智剛博士近五年來聯絡了60多間中小及微型的社福機構人員成立一個協會,發現社會經濟不景氣對他們影響不大;而剛出爐的施政報告大幅削減對社福機構的資助,對大型機構的衝擊反而更大。 他解釋,中、小及微型機構本身擁有各自的「生存之道」,因著規模小、成本低,所以他們面對的主要問題不是財政,反而是忙——人手不足,同時要兼顧行政、營運和服務的工作。 蕭智剛建議可以集合各機構的力量,共同關顧前線同工的需求。此外,規模較大且經驗豐富的機構可以提供專業培訓,協助小型機構提升營運效率。他還提到,機構可以考慮聯合舉辦籌款活動,例如電影慈善放映會等。 許朝英(時雨基金會):從書室到基金會 宣道出版社榮譽社長許朝英是ACO創辦人之一,提到當年與各機構聯合創辦ACO,面對大環境的危機,一起尋找出路,為明天預備。他分享了不少幫助機機的經驗。早年在元朗開設的書室,現在已成為新界區重要的基督教書局。他本身也是香港出版總會創會會員,過往曾幫助一位弟兄出版書籍,並獲得大獎及可觀的獎金。 身為時雨基金會董事,他也協助不少團體申請政府的資助。這些年來擔當多類型崗位的許朝英體會到:「不同機構各有恩賜,應發展本身機構的強項以協助教會的需要。」 楊陳惠敏(屬靈探熱針):少資源創造高成效 推動靈命成長運動的「屬靈探熱針」創辦人兼義務主席楊陳惠敏博士在過去一年中觀察到,社會對於尋求屬靈引導和與神建立更親密關係的需求日益增長。儘管面臨經濟資源和人手的限制,該機構的服侍範圍不減反增。 在2024年,該機構的服侍次數超過200次,比2023年增加了4.5倍,服侍人數超過870人,約為2023年的2倍。服侍的宗派與堂會數目超過50個,總服侍時數超過400小時,是2023年的2倍,令人感恩的是,許多通過該機構的服侍得著福音。 她說:「在目前的社會經濟環境下,服務很難收取應有的費用,全靠義工和接受自由奉獻的方式提供服務。然而,許多有心人和機構,包括教會、學校等,願意跳出既有思維一同探討並作出新的嘗試,而合作的機構有些還是基督教機構協會以外的。」 羅杰才(努力試課程訓練中心):機構名錄+聯合服侍 服侍自閉症及學障兒家庭 的「努力試課程訓練中心」執行董事羅杰才牧師認為,ACO是一個大平台,為了吸引其他機構加入,他提出兩項建議:第一,ACO網頁容許上載非會員機構的資訊,甚至製作香港基督教機構名錄,可以機構促進與ACO的合作,拉闊接觸面並加深合作關係;第二,ACO可以作為中介人,聯合其他服侍特別群體的機構,例如SEN兒童、獨力照顧者等,他們需要支援。集合眾機構的力量一起舉辦活動,也有助交流服侍心得。 相關文章: 基督教機構調查:46%對未來感樂觀 9成半不會因財困停運
讓世界聽見基督教的聲音

你一次性或持續的支持,能讓任何人都能免 費閱讀《基督日報》的所有內容。

⽀持優質基督教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