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美華人家教會先行者、紐約史德頓島家教會創辦人楊彰興醫師近日接受本報專訪,暢談家教會的理念與落實,幫助讀者朋友摘下傳統的眼鏡,從新約聖經中的教會元素還原教會的本來面目,盼望再現初代教會的興旺景象,使萬民作主門徒。
2004年,經過多方禱告、檢討,楊醫師毅然脫離傳統教會的模式,積極推動家教會,開始尋求教會突破和改變的道路。也許,讀者朋友與當年的楊醫師經歷同樣的苦痛掙扎:
1,許多人特別是初進教會的人對於「教會」有愈來愈多的不滿和失望,因為他們看到所謂的「豐盛生命」就是死氣沉沉、單調乏味的儀式。由於無法適應教會生活,那些從前門進入教會的人,不久便從後門悄悄地溜出去。
2,很多教會在宣教事工上顯得「有心無力」。雖知道宣教的重要,但由於要把大部分奉獻用在自己教會的租金、維修、建堂、還債以及神職人員的薪酬,所剩經費不足以支持宣教。
3,一些牧師、傳道成了教會的「雇工」,奉獻多的信徒成了說話更有份量的「雇主」,牧師、傳道在牧會時要看「雇主」的臉色行事,不敢得罪他們。這樣的教會怎能把真道傳開?
4,教會中的「平信徒」太多、「門徒」太少,20%的牧者同工要牧養80%的會眾,導致牧長同工忙到身心俱疲,無暇顧及自身家庭和外展福音工作。
5,牧者為教會如何增長而絞盡腦汁,然而待教會人數真正增長了,牧者卻又無法照顧所有的羊而導致牧養的品質降低,這種兩難的局面如何打破?
6,有些教會由於人數眾多,弟兄姊妹互通較少,甚至走出教會再見面也彼此不認識,而一些新成員因人多受冷落而逐漸流失。教會如何還給信徒家庭的歸屬感?如何讓他們在信仰上變得透明化,使其能夠在愛裏交流、在愛裏釋放重擔且做到彼此扶持?
7,教會的行政會議討論冗長、福音事工執行的效率低下,使服事者的時間、心力耗費太多在次要事物上,反倒離大使命漸行漸遠。教會如何精兵簡政、把力量真正用在刀刃上?
8,一些教會因著對人數的盲目追求,而不滿被其它教會「搶羊」、「偷羊」。教會如何打破狹隘的「利益觀」、重建「國度關」,以增進彼此間的團結合作?
9,像醫師護士、餐飲等務性行業必須在周日堅守崗位而無法去教會。教會如何牧養這些人群?基督徒在周間可不可以敬拜神?
10,教會與社區的鴻溝愈來愈深,如何消除社區對基督徒、教會「與世隔絕」的誤解,才能讓教會走進人群、影響社區?
以上是對教會運作模式長期做深刻反省的楊醫師所經歷的問題,亦是尋求教會復興、有心服事的讀者共同關心、思考的問題。楊彰興醫師在專訪中表示家教會將是點燃教會復興之火、使萬人作主門徒的關鍵,他願將自己五年實踐家教會的經驗與大家分享,盼望能引發讀者的反思和探索,重新思考教會的藍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