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祭坛画带领会众进入圣餐礼仪
罗远婷指出,基督教艺术给人的印象是画功精致,如文艺复兴时期的画,但早期的画作风格比较幼嫩,也属于基督教艺术之内,例如5世纪罗马地下墓穴的壁画,呈现出耶稣的形象,虽然模 糊但表达出耶稣是一个好牧羊人,肩头背著一只羊。
罗远婷探讨宗教改革前后祭坛画的功用, 当时代的教堂著重礼仪,礼仪的核心在于圣 餐,祭坛画帮助会众进入圣餐,13世纪圣餐仪式开始转变,主礼人 面向会众背向祭坛,大型教堂的会众距离主礼台远,未必看得清楚祭坛,因此祭坛画因起了重要作用,带领会众进入礼仪。
至于祭坛画不同时期有不同和风格,义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画特色是整体一幅;北方文艺复兴时期的画如德国,除了有主体画面两边还有侧翼;15世纪比利时根特祭坛画,左右两边侧翼可以折起,方便节期的时候才打开。
"OIA"查经法观赏艺术画
观赏画的方法与"OIA"查经相似,"O"代表Observation:观察画面各种元素例如人物地点;"I"代表Interpretation:为甚么会有这情况;"A"代表Application:个人的感想和触动之处。
罗远婷认为:"欣赏艺术最重要是享受,只要观赏者投入其中与画作对话,才是最重要,并非一定要有应用。"她列出一些问题帮助观赏者投入,例如:
1. 我看见甚么,怎样形容作品的颜色?
2. 作品之中人物的关系有否互动,例如眼神交流?
3. 艺术家有否与观赏者交流的意图,透过画中人物哪些部分来交流,身体语言还是眼神?
4. 作品中的空间与现实世界连系还是分开,艺术家怎样联系观赏者与作品呈现的空间?
5. 艺术家是否在视觉上制造出一条界线,分开观赏者与作品中的空间?
6. 作品主题与作品大小有甚么关系?
对于宗教改革家马丁路德怎样看图像,罗远婷指出,马丁路德不赞同破坏图像捐赠艺术品,认为图像有正面作用例如:对解说宗教改革提倡的意念和信念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图像也是应该用于宗教改革礼仪的背景中,还有作为辅助教育用的工具,因此图像好像比喻。
明光社11月24日举办讲座,主题为"艺术与信徒对话",邀请熟识基督教艺术的罗远婷小姐,讲解16世纪宗教改革前后,天主教及新教怎样运用艺术与图像表达及诠释信仰;讲座于明光社脸书播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