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圣讲座论宽恕 曹伟彤引"拥抱神学":爱超越严格公义

环圣讲座论宽恕 曹伟彤引「拥抱神学」:爱超越严格公义
(图:pexels)
基督徒面对公义与宽恕常现矛盾,没公义哪能宽恕?浸神院长曹伟彤在环球圣经公会举办的讲座,引用圣经学者沃尔夫(Miroslav Volf)"拥抱神学":宽恕能够给予公义最高地位,人能够全然宽恕,就能够全然追寻公义;曹院长认为审判与恩典、悔改与宽恕并行,虽是困难避免过分愤怒。

对质是爱的表现使人悔改

香港浸信会神学院院长曹伟彤从圣经析解宽恕,马太福音18章12至15节提出,要是宽恕教会必须对质罪恶,包括个人的对质、其他见证人的对质,最激烈一步待对方为外邦不信者。初期教会哈拿尼雅和妻子买了田产,只把一部分钱带出来给使徒,彼得斥责他让撒但充满心、欺骗圣灵,亚拿尼雅和妻子先后仆倒断气,哈拿尼雅的问题在于不信欺弄神。

曹伟彤认为:"耶稣基督说出真正的牧养,是寻找生命的羊,对付罪恶,假如罪恶存在就没有生命;对质是爱的表现,使人知道大罪不信而悔改,从新相信得到救赎。"

对于耶稣指出"饶恕人七十个七次"(马太福音18:21-22),耶稣借此带出天国无限的宽恕,恶仆的比喻指:"每个人如果不从心里宽恕自己的弟兄,我的天父也不要这样对待你们。"(35节)。

沃尔夫"拥抱神学"解释浪子比喻

曹伟彤为此领会众作神学反思和践行:"不是情绪化去宽恕,对质罪恶希望人能够悔改,悔改是人心志的改变,整个人的转变或更新,如果悔改并非真心,这种宽恕没有建造性,只会带来更多伤害更多罪恶。"宽恕与对质的次序可以对调,先宽恕干犯者。

成长于共产主义的南斯拉夫,圣经学者沃尔夫(Miroslav Volf)一生看见种族磨擦,从浪子的比喻发展出"拥抱神学",基督教面对矛盾冲突并非在于解放,而是拥抱。浪子比喻中的父亲从没有放弃儿子,向小儿子显示恩典与接纳,我们犹如小儿子、父亲就是上帝。

沃尔夫重点放在先恩典,然后拥抱、复和。现代人追求不是"严格公义",现实世界不可能达到,所谓公义是从不公义而来,为了追求公义发动战争最后带来不公义,"严格公义"( strict justice) 永远不能带来复和。

拥抱的意愿和拥抱的本身是没条件性,超越严格公义的信念,沃尔夫分析浪子比喻的大儿子,他的行为严格地被规则督促,认为小儿子犯错怎可能被接纳、没公义,其实父亲是无私,将家产都分给两个儿子,用爱超越公义,惟有爱是一条中间路向。

沃尔夫关心的是人与人、人与神关系的公义,从中带出公义的和平;作为耶稣基督的跟随者,在圣灵当中能够面对怨恨、痛苦、敌对。

宽恕是一条困难的道路

曹伟彤回应沃尔夫诠释浪子比喻表示,生命是复杂不是规则能解决,不要将规则绝对化,全然限制我们,并认为:"审判与恩典、悔改与宽恕并行,避免过分愤怒,悔改与宽恕的次序也非重要。"

他劝勉信徒,将愤怒拿去,容让自己接驳到耶稣基督的爱里,不过承认宽恕是一条困难的道路,基督徒大文豪鲁益师 (C. S. Lewis) 曾表示,宽恕是逐步的,用了30年时间部分去完成。

环球圣经公会于7月23日在香港浸信教会举办"基督信仰的六堂课:宽恕的神学与实践"讲座,讲员为香港浸信会神学院院长曹伟彤博士,从神学角度探讨实践宽恕的相关课题,视频上载于YouTube可供重温,1,300多人收观看。

让世界听见基督教的声音

你一次性或持续的支持,能让任何人都能免 费阅读《基督日报》的所有内容。

⽀持优质基督教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