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范晋豪:閱讀是「煉、明、合」的過程
香港聖公會諸聖座堂主任牧師范晋豪透過視頻分享閱讀與上帝結連的經驗,主題為「閱讀療癒」。他透露自己是信三代,初中時期喜歡閱讀基督教書籍,尋找信仰的根源。在佈道會決志後,閱讀對他的呼召成為一種助力。進入中文大學後遇到沈宣仁教授,幫助他整理藏書,並且一起分享閱讀的心得。他認為「書本不只有知識,還建立人與人的關係。」
及至在聖公會牧養在教會推動閱讀,特別是在大齋期和將臨期,鼓勵教友一齊閱讀同一本書,「上帝透過祂的話語和文字觸動人,讓一代又一代的信徒回應上帝呼召。」因此,他認為閱讀是由個人開始,然後普及化,延伸至教會,最終促成整個教會的復興。
范晋豪也表示,閱讀讓他尋找到身份,而與上帝建立關係其實是靈修的過程。他強調整個閱讀是「煉、明、合」的過程,並引用第四世紀神學家奧古斯丁的《懺悔錄》是重新與上帝認信。這也如早期教父俄利根所指,閱讀可淨煉雜質,除去污垢,藉著文字的啟蒙,引導生命走向光明,與上帝的旨意連結。
他認為每次閱讀都是與上帝的對話,是一種自癒,鼓勵大家「每天選讀一本書做早禱,進行靈性紀律,讓神的話語每日清洗自己的生命,迎接世界的挑戰。」
陳培德:近代中國基督教文字工作敗與成
德慧文化執行長陳培德牧師以「基督教文字工作的影響」為題,從基督教來華傳教的歷史細數基督教文字工作對教會和社會的貢獻,並分三個時期。
第一時期:追溯到唐朝時代的大秦景教傳入,一度興盛直至唐武宗會昌滅佛,使景教自此絕跡。
第二時期:天主教耶穌會在明末清初與儒學者及皇室人員交往,展開傳教工作,但最終因與皇室關係惡化而告終。
第三時期:1807年,基督新教傳教士馬禮遜來華,將禮儀、語文、教育帶入中國,並翻譯整本新舊約聖經,出版報刊,為宣教建立規模打下基礎,其中1919年出版的和合本聖經也對推動白話文運動產生了影響。
進入二十世紀,1922年至1927年期間,中國知識分子和學生發起反洋教,展開非基督教運動。當時華人教會的重要人物張文開在廣州加入美華浸信會出版社,出版《真光報》。陳培德表示,張文開文筆鋒利為基督教發聲,寫出百多篇護教文章,總字數達100萬,論戰反對佛教作為中國國教及反科學。
在1970年代,差會與華人交接的年代,港台兩地的差會相繼將文字工作交託出來。本土的出版機構例如突破運動、宇宙光、兩地的基督教聯合書展相繼出現。
21世紀的馬禮遜在哪裡?
然而,文字工作一直是脆弱的一環,香港曾經有100多間書室,後來陸續轉型為賣禮品,一些教會更質疑「買賣是商業行為」,拒絕基督教書室在教會擺書攤。
隨著網絡時代和移民潮的湧現,加上人工智能對新聞真偽的威脅,如何推動信徒閱讀的風氣,基督教文字事工該如何發展,陳培德直言:「不知怎樣做。」希望與教會互相支持成長,並且感慨昔日的馬禮遜、張文開,出版界的前輩如今又在哪裡呢?
李玉泉:「顧客為本」宣傳策略
香港基督教零售業協會董事李玉泉則主講「數碼時代的市場營銷」,認為實體書是將文字植入頭腦的過程,網上閱讀則是一種粗略的檢閱。不過,他認為數碼形式的閱讀和寫作已成為習慣,且具其優點。他提到研究數據分析指出,人們對於閱讀信息的接收能力佔八成,檢閱接收能力則僅佔兩成,因此數碼形式的閱讀仍無法及於實體書籍。
因此,重點在於宣傳策略,李玉泉的宗旨是「顧客為本」,並分享近月去澳門、馬來西亞怡保、馬六甲舉辦的聖經書展「聖書二百福遍四方」。他親自搬書、佈置場地等工作,自言:「因為我為主工作,做完後人的生命都改變。」
李玉泉指出,在當地受到尊重但在香港鮮見,繼而多番質疑:「文字宣教,可惜教會沒有支持做文字宣教的人!」疫情期間租金未減,教會又有錯誤思想認為「你們做買賣」,他直言:「做文字工作搵不到食,如果全中國都做文字工作是怎樣的景象呢?」
梁美英:堅持、關係、合作 祝福後代
在回應的部分,道聲出版社社長梁美英牧師透露在文字出版事奉了16年,見證了很大的轉變,「以前國內的人逛書展一喼一喼買書,2019年社運之後影響很大,加上移民潮……入職時,出版趨勢已轉向電子書,但現在不蝕已算很好了。」
她提到在人工智能的年代,相信人工智能無法取代人類的工作,現階段無需過度擔心工作崗位被取替,但要有心理準備迎接轉變。
對於范晋豪牧師認為好書和讀者是一種關係,梁美英指出:「如果出版書的人都沒有生命力,不覺得是好書,怎樣叫人睇呢?」歸根究底是生命影響生命,所以人工智能取代不到人,如果 一個人沒有使命地去做就會轉工了。
她回應陳培德牧師時表示:「不確定誰是當代的馬禮遜,但相信未來總會發現這些人的故事,當年馬禮遜也不知道展開的事工被後人稱讚。」
還有李玉泉提出的「顧客導向」市場策略,梁美英表示嘗試在市集、碼頭和商場辦書攤,強調出版界需要多方合作,例如教會、社會服務和學校,將使命傳遞開去。
「出版的前景似乎不佳,但我告訴自己要堅持,更重要的是把握時機。」梁美英最後強調三件事:堅持、關係、合作,今天的努力是為了成為後代的祝福。
答問環節:基督教出版屬中小規模未能應用AI
在答問環節,本報詢問現時基督教出版界對人工智能應用的情況,包括文稿校對、如何減低誤差率、篩選敏感字眼、市場應用方面分析讀者需求,以及釐定出版題材等。
陳培德回應表示,個人對人工智能在出版上的應用有保留。他認為:「AI仍然是比較初步的過程,需要找一個可靠的AI來進行校對,這顯得複雜,應用程度還是低的,除非某個AI軟件與出版人合作了一段時間,或許對減低文稿錯誤會有幫助。」事實上,一般的電腦軟件可以執出錯漏,用於貨倉管理的軟件也可能會有幫助。例如,在美國的大型出版社,可能利用鐵路運輸來管理出版流程,但在香港的基督教出版社屬於中小型規模,未必能夠應用得上。
李玉泉則認為AI在文稿執漏上具備某些功能,但應用在翻譯上則未必可行,因為每一本書都有其獨特的詞匯,無法將全本書直接翻譯出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