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巴西流的智慧:《創世記》嚴謹與虔誠並重的釋經路徑

德國著名學者德承高教授講述四世紀教父的獨特詮釋方法

大巴西流的智慧:《創世記》嚴謹與虔誠並重的釋經路徑
崇基神學院16日舉辦了一場題為「大巴西流對《創世記》第一章的詮釋」的講座,德國圖賓根大學新教神學院著名學者德承高教授主講。(圖:Hermas Wang)
大巴西流的智慧:《創世記》嚴謹與虔誠並重的釋經路徑
德承高教授(右)接受致謝。(圖:Hermas Wang)
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神學院16日舉辦了一場題為「大巴西流對《創世記》第一章的詮釋」的講座,德國圖賓根大學新教神學院著名學者德承高教授(Prof. Dr. Volker Henning Drecoll)主講。講座剖析了四世紀教父大巴西流獨特的解經方法及神學思想,吸引了眾多師生參加。

教授首先介紹了大巴西流所處的歷史背景,指出當時的解經存在兩種主流傾向:一是濫用「寓意解經」,解經者將自己的哲學觀念強加於經文,例如,將《創世記》實體的「黑暗」直接解讀為一種與神對立的的邪惡力量。二是將《創世記》過度「科學化」,將其視作自然科學教科書,用以尋找地球的形狀、周長等問題。大巴西流認為這兩種方法偏離了聖經引導人認識造物主的根本目的。

為了應對這些挑戰,大巴西流建立了一套嚴謹的認識論框架,包括三層:第一層是人類心智無法完全把握的終極「實在」或「本質」(Ousia),第二層是透過感官形成、片段式反映了不完整本質的「概念」(Ennoia),第三層是有限地表達概念的「語言」。這顯示了人類語言與終極真理之間的鴻溝,並解釋了為何需要更審慎的解經方法。

在此認識論基礎上,大巴西流提出了一條既嚴謹又虔誠的解經路徑,德承高教授歸納為幾個核心步驟:首先,大巴西流相信聖經的措辭是在聖靈的默示下被精心揀選的,解經必須從「字面意義」出發,全然信靠聖經的用詞,例如經文上的「草」指的就是真實的草。其次,字面的象徵意義的關聯必須在聖經內部尋找,不能任意發揮,例如連繫《以賽亞書》40:7、8中的經文的「草」比喻人生短暫的。最後因神的本質是不可知,解經時應當專注於認識聖經所啟示的、可以被認識的方面——即神的屬性和作為如良善和公義、創造和護理等。

講座結論強調,大巴西流的《創世紀》解經有純粹的牧養與屬靈目標,要引導讀者通過觀察經文中所描述的、真實可感的被造世界如花草樹木、日月星辰,從而油然生發對造物主的驚歎、讚美與敬拜——而非僅為知識的滿足。

在講座後的問答環節,有參加提問巴西流的思想有多大原創性。德承高教授回應道,由於大量古代文獻已佚失,很難斷言誰是第一人,但他強調大巴西流的關鍵創新在於將《創世記》的詮釋焦點從科學與宇宙論的辯論成功地轉移到堅固信徒、引向敬拜的牧養目標上。

另有提問者想了解巴西流對非基督徒哲學的看法。教授指出當時代處於思想轉變的過渡時期,大巴西流會引用柏拉圖等觀點作為辯護策略,但並不將其視為智慧的終極來源,這反映四世紀基督教思想正逐步建立自身的權威與自信。講座在熱烈討論中圓滿結束。

1 2
讓世界聽見基督教的聲音

你一次性或持續的支持,能讓任何人都能免 費閱讀《基督日報》的所有內容。

⽀持優質基督教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