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思源分析「八十後」現象 促教會予以肯定和信任 編輯室 2010年1月12日星期二 上午11:14 從心會社創辦人吳思源就近日分析了城中鬧得熱哄哄的「八十後」現象*,並從中反思了教會如何回應新一代青年。他認為教會應放開胸襟,予以信任,讓「八十後」青年人在教會得到肯定,在往後的日子與他們一起並肩事奉主。 曾任燴炙人口的青年刊物《突破》雜誌總編輯的吳思源分析,今天社會和教會都慣性地將青少年扣上一些負面標籤,如雙失青年,將他們視為缺乏自覺性和積極性的一群,以為他們永遠不成熟,因此教會裡的青少年活動亦走向「兒童化」及趣味性,以為如此能迎合他們。 但近日社會上呈現出「八十後」與「五十後」的矛盾和張力。吳思源分析當中有深層次的矛盾,其中八十後的忿慲情緒來自他們所面對的貧富懸殊和社會不公,例如政府一方面「甜言蜜語」表示「求學不是求分數」,另一邊廂公開考試競爭卻絲毫未減;到了高中,政府承諾六成人能有大學學位,結果換來的卻是無保證的副學士,加上社會經濟永遠肥上瘦下等等,造成他們的怨憤。 吳思源引用本地社會學系教授呂大樂的觀點說,現時不論是台灣或中國大陸,「七十後」及「八十後」已基本上接班成為社會的實質力量,惟香港社會各層面的領導權仍在「五十後」的手上。他認為今天的網絡化的「八十後」並不是「長不大的兒童」,反之他們已懂得要求得到公平的對待以及能共享社會資源。因此他亦促教會擴闊胸襟,認真聆聽他們的訴求,給予信任和肯定,讓「八十年」新一代能在找到他們的位置。 (*有關言論在《基督教週報》2368期「教會之聲」專欄中發表)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