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人神學教育的反思 (一)

  六月中,「華福」於台北分別舉行教牧領導研討會及神學教育會議 ,其中一節由兩會參與者共同對話,這是良好的開始。   當前華人神學教育在發展中,定位與方向確是困難重重;有一段日子華人神學院的唯一方向,就是提升學術水平;隨著擁有博士學位的教授講師加增,已有一定的學術水平了 。   現今,大多教會對神學院的不滿,就是畢業生教育水平提升、專業訓練不足。這涉及神學院走的是神學教育或牧職訓練的取向了。就以教師與護士訓練作參考,過往師範學院 與護士學校的訓練,培訓出不少有實戰經驗的專業人員;隨著學位化的趨勢,訓練模式不再注重「在場的實習」,而是研究式的論文。難怪有資深護士慨嘆,不少擁有學位的護士 根本「學非所用」,不能滿足基本的要求。類似的故事,也真實發生在剛上工場的畢業生。   管理學者明茲柏格 (Henry Mintzberg) 寫了一本書《管理者而非MBA》 (Managers Not MBAs: A Hard Look at the Soft Practice of Managing and Management Development),內裡的觀點,同樣適用於神學教育。明茲柏格看管理與工商管理教育,正在嚴重危機之中;要作出任何變革,必涉及對方。教牧不能有效領導與牧養,也是與神學 教育息息相關。   明茲柏格觀察現今不少大學提供的 MBA課程,過分強調管理的科學,卻忽略了真正實踐的技術,於是塑造了有關實踐的扭曲圖畫。試看神學院的佈道學訓練,有些只偏重對不 同佈道工具與神學的批判,卻不曾訓練神學生「下海」佈道,理由是這些低技術該由堂會提供,神學院看重的是批判的腦袋。難怪教會越來越多「美食評者」,卻不是下廚的廚師 !   當今神學教育,普遍不足就是實踐神學的實踐貧乏。要扭轉形勢,神學院需要重新正視其訓練模式。明茲柏格認為經理不能從課室打造出來,對那些沒有經驗的,只提供分析 與理論,只會產生一批自以為「有料」的經理,而現實上,此種美麗的誤會,對雙方 (畢業生與機構) 皆沒有好處。   借用明茲柏格的概念,完整的管理人員培訓包涵三方面 : 教育、訓練與發展;而應用在神學教育方面,可能要有更明確的分工:神學教育與教牧訓練,兩者採用不同的教育模 式。對於第一個神學學位的學生,神學教育就偏重在聖經研究與神學思考;而對再進修的教牧,重點就在於訓練與發展。假若我們不作此區分,只一律地以課堂與論文作量度,多 了有更高學位的教牧,但教牧的質素仍存疑,這是值得我們深思 :「問題出在哪裡 ?」 轉載自香港教會更新運動 每週評論 教牧之在職進修 - 華人神學教育的反思 (四) 華人神學教育的反思 (三) 華人神學教育的反思 (二)
讓世界聽見基督教的聲音

你一次性或持續的支持,能讓任何人都能免 費閱讀《基督日報》的所有內容。

⽀持優質基督教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