悼念苏佐扬牧师 20世纪华人布道家

信望爱 感染学生 激励生命

悼念苏佐扬牧师 20世纪华人布道家
苏佐扬牧师安息礼拜于10月20日上午10时假红磡世界殡仪馆举行,苏牧师家属、亲友以及主内弟兄姊妹共百多人出席。(图:基督日报)
20世纪的华人布道家,华人所敬爱的苏佐扬牧师,于9月27日晚上9时50分安息主怀。享年91岁。安息礼拜于10月20日上午10时假红磡世界殡仪馆举行,苏牧师家属、亲友以及主内弟兄姊妹共四百多人出席。

被神重用的苏佐扬牧师

苏佐扬牧师1916年5月22日出生于香港九龙上海街。祖籍广东省阳江县。第三代基督徒。1931年,宋尚节初次来港主持的培灵布道会中,决志终身事奉。

1941年与陈振虔女士在天津结婚。1942年创办《天人报》。翌年为苗族基督徒创办大花苗文《福音杂志》。1953年,放弃稳定的受薪工作,开始从事海外布道的信心宣教生活。直至1961年,先后展开8年的远东布道之旅。

苏牧师文字耕种不辍,创作天人短歌(约600首)及《天人圣歌》二百余首,《天人之声》在其编辑耕种下,亦发展成为世界性季刊。以苏牧师的成就,堪称为20世纪华人的圣乐家、释经家、布道家、作家。

苏牧师勤于事奉,桃李满天下。其学生对其的追忆更能述说,他是如何成就几十年的侍奉生涯,以及对学生的深远影响。

林以诺牧师忆苏牧师

每年往世界各地布道的林以诺牧师表示,苏牧师对他影响极深,以至他能走上巡回布道之路。"我还记得廿多年前上苏佐扬牧师的课,每周他都会在黑板上写上一句『天人默想』,令我最深刻的莫过于『红海面前自有路,约但河边不须桥』,而影响我最深的是『只求对主忠善,不问人间褒贬』。这些说话常常成为我事奉的提醒。"

"每逢想起苏牧师都带给我属灵长者的风范,他常鼓励后辈热心事奉,年初拜访他时,他常告诉我每天都在祷告中记念我,当时我心甚感动,他从来不说人长短,只忠心布道与写作,他的著作和天人诗歌也祝福了许许多多的华人教会,让华人信徒在神的话语中扎根。"

<伍李月娥师母忆苏牧师

伍李月娥师母还在十多岁的时候,就被苏牧师的诗歌感动,从而拜访认识苏牧师,成为他的学生。她又是在教会唱天人圣诗时候,看到神的呼召,进而踏上传道人的道路。过去她在荷兰以及北美侍奉20年,现于香港服侍。

"红海面前自有路,约但河边不须桥"这句话同样深刻刻印在伍师母心上,她表示,苏牧师就是这样有信心,总是先前看。"苏牧师才华横溢,弹琴的时候不需要看乐谱,变奏弹奏得非常出神入化,下课之后再问他如何弹,他说已经不记得了,我们是即兴的,仰望面前,我再弹会比之前更好。"

苏牧师过著信心的生活,"那时候我读中学,放学之后去探望他,陪他从红磡走路至尖沙嘴邮箱取信,那时候我才知道他是没有人工的,所以每一日都是信心的功课。开信箱之前,他先祷告。打开有支票的时候,就高兴的说:『哈利路亚!感谢主。』但苏牧师又是很好客的,有钱就请学生去饮茶。"

苏牧师对学生的关爱,留在伍师母年轻的心里。"我很欣赏苏牧师的诗,一次我说:我生日时候,牧师能否写给我一首诗?牧师说,好你下次来时候给你。我以为老人家忘记了,下次去的时候果然,苏牧师写了一首八言诗送我,每一句起头用了『月娥生日 心灵快乐』八个字。他对我这名寂寂无名,不是什么大人物的学生的关爱,让我非常感动。""之后我离开香港20年在荷兰和北美侍奉,牧师依然有与我联系,每一次都亲自写信,我看到信封上他的字迹,每一次都很大鼓励。"

苏牧师退休之后不言休,继续写文章,而他对每一个探访他的人,都为他们祷告。伍师母说,"他办公室书桌上有一本很厚的本子,记录每一个到访者的名字、谈话内容,然后苏牧师都为每一个人祷告。老人家没有人电脑,他就是用这个探访本更新每个人的联络方法,每一年一本。"

让世界听见基督教的声音

你一次性或持续的支持,能让任何人都能免 费阅读《基督日报》的所有内容。

⽀持优质基督教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