協進會與浸大進行「教會防治性騷擾牧養支援研究」

性騷擾投訴及處理經驗調查 結果將於年底公佈

協進會與浸大進行「教會防治性騷擾牧養支援研究」
2019年3月香港基督教協進會、中華基督教會香港區會、香港教會更新運動、平等機會委員會合辦「防治教會內的性騷擾研討會」,共200教牧、超過150個教會群體參與,共商設立防治機制重建教會文化。(圖:基督日報資料圖片)
近年教會性騷擾事件屢屢曝光。據2024年香港教會普查,38間堂會曾處理性騷擾案,但只有18間執行紀律。有見及此,香港基督教協進會策劃「香港教會防治性騷擾的牧養支援研究」,探討教會處理有關個案的現況。 協進會自2013年起推動「防治性騷擾政策」,目的在於鼓勵各教會及宗派建立相關規範,以彌補過去教會在事件發生時未能及時應對的缺失,並且於2014年、2017年間,分別策劃《教會內性騷擾及性別意識調查》和《「不再沉默──收集教內被性騷擾經驗」研究》,旨在幫助教牧長執了解教會內性騷擾的情況,從而建立完善的投訴機制。此外亦舉辦多場講座,提升教內人士對預防性騷擾的意識。 聆聽不同持份者意見 跟進教會落實防治政策 今年香港基督教協進會再次針對有關議題作出行動,為進一步提供更切合香港教會需求的防治性騷擾牧養支援,邀請投訴者、被投訴者及處理事件的教牧同工,在匿名及完全保密的情況下,分享個人經歷與意見,以助更全面地梳理議題,幫助教會的教牧同工了解制度與實踐上可改善之處。

協進會又設計了一份「防治性騷擾政策落實情況問卷調查」供教牧同工填寫,調查範圍包括:堂會曾否參與防治性騷擾培訓、設立相關政策及以此政策處理投訴事件等,旨在了解教會內相關政策的落實情況、所面對的困難及挑戰。

執行幹事曹曉彤:特別關注受害人後續關懷與跟進情況

協進會執行幹事曹曉彤回覆本報查詢時表示,「防治性騷擾政策」經過十多年,此次調查期望能充份了解教會目前執行防治性騷擾工作的實際狀況,同時透過焦點小組(Focus Group)進行深入訪談,廣泛聽取包括政策執行者在內的不同持分者意見,評估現行政策是否完善。 她又表示是次調查特別關注受害人後續關懷與跟進情況,檢視政策執行是否到位,以及嘗試理解加害者觀點,尋求在受害者與加害者之間建立更公平的對話空間。

教會對處理性騷擾的態度轉變

曹曉彤指出,現時教會對處理性騷擾的態度已有轉變:「十多年前教會普遍認為這類事件不會發生在教會內,但隨著網絡無遠弗屆的傳播力量,加上媒體廣泛報導,以及美國『#MeToo』運動席捲全球、香港出現『#ChurchToo 』運動,許多受害者透過社交平台公開分享自身經歷,這些都提升了教會弟兄姊妹對性騷擾問題的認知。」現在已有更多教牧人員承認這類事件確實存在。 性暴力涉權力關係不對等 教會不例外

曹曉彤解釋,在權力不對等的關係中若一方做出帶有性意味且違背另一方意願的行為,即構成性騷擾或性暴力。她指出,性騷擾事件其實只是問題的表癥,背後隱藏著權力差異的問題:「只要有權力關係的地方就可能發生性暴力。」

她進一步解釋,這種關係也可能會出現在教會場景中,例如在階級層面上體現於牧者對會友、上司對下屬同工以權凌駕;信仰層面上,顯現在小組長與初信者之間的屬靈指導關係;年齡層面上,則存在年長信徒對青少年乃至未成年兒童的管教權力。「當兩者的關係缺乏適當的界線與制衡,便可能滋長不當的行為。」

家醜不外傳? 教會性侵處理關鍵

她形容,教會性侵與家庭性暴力雷同,加害者可能「以愛之名」掩飾不當行為,受害人往往未警覺對方已越界,導致性暴力更容易發生。此外教會又往往抱持「家醜不外傳」的心態,強調彼此饒恕,要求受害人原諒加害者,這種處理手法往往不夠理想。

曹曉彤最後提到性暴力問題並非單一因素造成,而是由多重因素交織形成:「除了權力關係的不對等,還涉及教會處理事件的透明度、對公義觀念的理解。因此對受害人而言,這不僅是單一事件的傷害,需要更全面、深入的理解與處理方式。」

對於教會目前的處理手法和態度,她期待今次調查結果能反映真實情況。

是次「香港教會防治性騷擾的牧養支援研究:性騷擾投訴及處理經驗問卷調查」由香港基督教協進會性別公義事工策劃,香港浸會大學協辦,調查結果將於2025年底公佈,詳情參香港基督教協進會網頁

讓世界聽見基督教的聲音

你一次性或持續的支持,能讓任何人都能免 費閱讀《基督日報》的所有內容。

⽀持優質基督教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