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心性教育协会发表立场:助LGBTQ "修复关系"代替"回转治疗"

香港心性教育协会发表立场:助LGBTQ 「修复关系」代替「回转治疗」
(图:unsplash/James A. Molnar)
在香港LGBTQ族群被视为"性小众",情绪受困扰寻求辅导的一群更是"性小众"中的"小众"。精神科医生康贵华11月29日在香港心性教育协会网站撰文,分享协会辅导有关人士的理念,以修复关系模式代替回转治疗法,以及申明协会对回转治疗的立场。

康贵华表示,过去15年LGBTQ族群,包括Lesbian(女同性恋者)、Gay(男同性恋者)、Bisexual(双性恋者)、Transgender(跨性别者)、Question(疑惑者)或Queer(酷儿)受情绪和精神困扰,在主流辅导模式得不到帮助,寻求香港心性教育协会协助,寻求辅导的原因包括:不想再从同性恋关系之中寻求感情满足、个人理念与宗教信仰对其性倾向有冲击,甚至有部分人希望改变性倾向。

文章指出,协会从受助者之中有一些意外的发现,包括:改变同性恋倾向连带修复人际关系,并且认为性倾向不是与生俱来的,尤其是4至10岁儿童性别认同有改变空间;当人际关系修复后生命成长出现突破,因此协会发展出一套以修复关系为主的关顾和辅导模式。

"修复关系"为主的辅导模式跟回转治疗的分别,在于前者提供辅导并非治疗,亦不是试图改变对方的性倾向为目标,而是著重修复关系和全人医治成长;也不会将同性恋或跨性别本身作为一种精神障碍的假设;因此反对用回转治疗法强迫当事人改变性倾向。

文内另提到,协会反对多年前在美国和西欧所谓回转疗法曾用过的方法,包括冰锥脑白质切除术、伴有激素治疗的化学阉割、厌恶疗法(例:对生殖器官进行电击、在同性性刺激物出现时喂食催吐剂等)、自慰再制约法等。康贵华认为这些治疗模式,不单没有果效,更可视为一种胁迫和惩罚LGBTQ当事人的方法。

因此,香港心性教育协会表明对同性恋和跨性别矫正或回转治疗的立场,包括:1. 不认同同性恋或跨性别本身是一种精神障碍的假设;2. 回转治疗可能引致LGBTQ受到心理伤害; 3. 反对回转疗法以威胁或惩罚的方法强迫他/她们改变;4. 协会以修复关系和全人医治成长为目标;5. 尊重受助者个人私隐;6. 不会禁止一切提供LGBTQ族群寻求改变的可能方式;7. 反对任何禁止LGBTQ寻求改变的相关法令或规定;8. 反对一切对LGBTQ的歧视,以及对改变同性倾向的跨虹者发出歧视言论。

让世界听见基督教的声音

你一次性或持续的支持,能让任何人都能免 费阅读《基督日报》的所有内容。

⽀持优质基督教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