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以理书二章46节经文记载的是在但以理说出尼布甲尼撒王的梦,以及梦的解析后,"当时尼布甲尼撒王俯伏在地,向但以理下拜,并且吩咐人给他奉上供物和香品",在犹太及基督教传统中引起了诠释上的困难。
林博士表示,基督徒普遍遵循耶柔米(Jerome)的观点,认为尼布甲尼撒崇拜的不是但以理,而是但以理背后的神;犹太学者路易士·金兹伯格(Louis Ginzberg)则在《犹太传说》中记载,但以理拒绝了这种"过分的待遇",不希望成为偶像崇拜的对象。这些历史性的诠释反映了文本带来的困扰。
千年之谜:犹太传统中独一无二的"神化"现象
研究显示,在犹太文学传统中,从波斯时期(西元前6世纪)到西元后6世纪,没有任何一个人物像但以理一样描述为被"奉上供物和香品"——类似祭祀的待遇。
林博士解释,即使是摩西、以利亚、耶稣等重要人物都有各种神化的描述,如山上变像、面容发光、升天等,但没有接受祭祀的记载,"在古代近东背景下,接受宗教献祭是成为神明最重要的标志之一。这使得但以理的例子成为一个极为特殊的现象,需要特别的解释框架。"
基于这一观察,两位学者提出,该文本可以理解为一种"后殖民反叙事"——被掳犹太群体通过文学创作,想像性地颠覆了帝国权力结构。他们采用了印度学者霍米·巴巴(Homi K. Bhabha)的"模仿理论"作为分析框架,认为文本中的权力颠覆不仅是简单的抵抗,更是一种复杂的权力结构模仿与重构。
两位学者引用了萨义德(Edward Wadie Said)《文化与帝国主义》中的观点,指出"反叙事"可以成为被压迫者的空间和工具,让被殖民者整理、探索自己的苦难经历,并想像超越压迫的可能性。在但以理书中,这种想像以一种罕见的形式表现——将一个被掳者提升至接受世界霸主礼敬的地位。
林博士举例说明:"就像『华人与狗不得内进』这样的标语代表了殖民者在那个时期为香港人定义的某种身份和价值。『反叙事』则是否定他人强加给我们的身份叙述,『反』字代表一种重新夺回和对抗帝国叙事的过程,用自己建构的叙事去抗衡。"
反叙事的核心目标之一是去中心化,重新调整权力关系。将原本边缘化的放回中心,将原本处于中心的移至边缘,颠覆现有的霸权和主流意识形态。这种叙事成为一个平台,让被压迫者了解、表达、抒发、呈现他们的挣扎和压迫现实,并提供一个平台让他们能以不同的方法去应对。
"李小龙电影"与"古代犹太文学"的隔空对话
为阐明这一理论,两位学者提出了比较案例——现代东亚电影诸如李小龙的作品、《叶问》、《黄飞鸿》等系列作品都现出类似的叙事策略。林博士解释,电影主角通过武术击败殖民势力的情节,可以被理解为通过描绘被压迫群体战胜压迫者的情景,提供了一种象征性的抵抗与解放。
黄博士也补充:"这些电影中主角的身体成为盛载反抗精神的媒介,通过功夫这一本土文化元素来对抗外来压迫。虽然这些电影创作主要用于娱乐,但它们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被视为后殖民『反叙事』的表现形式。"
研究还分析了其他圣经文本中的权力反转叙事。林博士详细阐述《以斯帖记》中的"反转情节":恶人哈曼被挂在为末底改准备的木架上,将暴力以模仿方式施加在压迫者身上。更引人注目的是,经文描述犹太人后来击杀了75,000名敌人、从被迫害者变为掌权者,外邦人因惧怕而改信犹太教。
黄博士再引伸出《启示录》中的"新耶路撒冷"愿景也可被理解为一种后殖民描写:其中列国和君王将荣耀归给那城、外邦统治者在末日时被颠覆、转而服侍新的中心。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描述采用了与罗马帝国修辞相似的华丽元素,如宝石、精金和水晶,但却将胜利从凯撒转向了基督。
历史记忆的改写:《犹太古史》约瑟夫笔下的但以理
研究的一个关键发现,是在所有古代文献中,犹太史学家约瑟夫是唯一一位扩展这一事件描述的作者。在《犹太古史》中,约瑟夫没有淡化这一场景,反而描述国王以崇拜神明的方式向但以理行礼,献祭如同对神一般,突显出尼布甲尼撒王的举措具有宗教崇拜的性质。
"为什么约瑟夫是唯一一个将这个叙事放大的作者?"林博士引出思考问题。他发现约瑟夫的个人经历可成为解答这问题的关键线索。约瑟夫在西元66至73年第一次犹太人反抗罗马起义期间,经历了从贵族到军官的转变,最终向罗马将领维斯帕先(Vespasian,后成为罗马皇帝)投诚。他撰写《犹太战争》部分目的是为弗拉维王朝(Flavian dynasty)宣传,支持维斯帕先作为神圣授权统治者的形象。
约瑟夫的身份十分特殊——他既是罗马帝国的支持者,又是犹太文化的捍卫者。研究发现,约瑟夫在著作中经常将自己与但以理进行比较。但以理故事为约瑟夫提供了一个解释世界秩序的框架——帝国的兴衰都是按照神的旨意进行的,包括当时的罗马帝国。
约瑟夫自认为与但以理相似,都是"解梦者"和"帝国顾问"。他向维斯帕先讲述预言,在他的叙述中,维斯帕先亦与尼布甲尼撒具有相似性:都同样地征服了犹太人并摧毁了圣殿。在《犹太古史》中,约瑟夫给予但以理的篇幅超过了任何其他先知,显示了但以理形象对他的重要性。
然而,作为维斯帕先的"客户",约瑟夫面临一个明显的矛盾:他不能过于明确地传达《但以理书》中包含的资讯——即神最终会推翻世界帝国并恢复犹太王国,因这样的资讯容易被罗马帝国视为煽动叛乱。这迫使约瑟夫在处理敏感内容时刻意采取间接方式,例如,当重述但以理书第2章关于非人手石头摧毁世界帝国雕像的内容时,他有意省略了关于最终神国的描述,转而让读者自己查阅原文。
这种现象支持了研究团队的观点:但以理书中的这一场景在创作之初就具有政治颠覆性,是被压迫群体对抗帝国权力的文学表达。从约瑟夫的处理方式可以推断,一世纪的犹太读者很可能也以类似的后殖民视角理解这段经文。
重新解读古代文本:后殖民视角的突破性发现
研究最终提出,尼布甲尼撒王向但以理俯伏敬拜和献祭的行为,可以理解为一种激进的"后殖民叙事策略"——通过颠复宗教和政治秩序来抵抗帝国权力。这种解读框架不仅适用于这一特定经文,还可扩展至但以理书前六章的整体叙事,甚至为理解更广泛的犹太流散文学传统提供新视角。
两位学者指出,但以理书前六章的叙事结构系统性地展现了流散犹太社群如何在异国环境中维持民族身份,通过一系列策略性的抵抗和协商来应对帝国压力。整部作品展示了被殖民者的生存与超越策略:
— 第2章通过尼布甲尼撒王向但以理下拜,表明即使是普通的被掳犹太人也可能获得超越帝国统治者的地位; — 第3章通过沙得拉、米煞、亚伯尼歌在火窑中得救,描绘信仰如何战胜强大对手; — 第4章将尼布甲尼撒王变为野兽进行"去人性化"处理; — 第5章通过伯沙撒王的宴会和"神秘指头"的出现,强调神对巴比伦的审判; — 第6章则展示但以理在狮子坑中存活,象征犹太人在帝国更替中的持续生存能力。
这种叙事策略不仅为当时处于帝国统治下的犹太读者提供了心理安慰,也在文学层面实现了无法在现实中达成的"权力反转",展现了以文本作为反抗工具的潜力。
学者回应与未来研究方向
香港中文大学崇基学院神学院助理教授王玨教授在回应中提出了三点建议:一是后殖民理论可以结合心理分析和创伤理论,更好地解释被殖民者产生颠覆性叙事的心理机制;二是文本的历史背景可能更接近希腊化时期安条克四世迫害犹太人的年代,而非波斯时期;三是相关词汇的解读存在多种可能性,不一定专指宗教祭祀。
王教授特别指出,巴比伦和波斯帝国并不强制推行国家宗教,直到希腊化时期、特别是安条克四世时期才出现对犹太宗教的系统性压迫。文本中对波斯帝国历史的错误描述、加上使用亚兰文和希伯来文的双语现象,都显示文本反映的可能是第二世纪的处境。
两位研究者对王教授的建议表示认同,认为多元视角的整合能够更全面地理解古代文本。他们认为这些讨论有助于进一步完善他们的研究框架,特别是在历史背景和语言分析方面。
他们补充道,他们亦曾计划在研究中加入戏剧理论的分析,认为后殖民理论与戏剧理论有许多交融点,这可能是未来研究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