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大社會工作學系與路德會賽馬會華明綜合服務中心,兩年前開始進行調查,以問卷形式訪問了6,121名中小學生,以特定問題量度他們沉迷上網的程度。研究顯示約兩成受訪學生已有上網成癮情况,他們最多會花時間上網打機、下載娛樂檔案及與人聊天等。其中發現,網上遊戲是最易使青少年上網成癮的活動。
中大社會工作學系教授石丹理分析,對於在現實世界未能取得成就的孩子,網上遊戲特別有吸引力,因為他們可與朋友對打,炫耀自己的分數,在虛擬世界裡尋找一份滿足感。另外,網上遊戲經常推出新版本,青少年正喜歡這種挑戰和新鮮感。
調查亦顯示,正值反叛期的初中生是上網成癮「最高危」的一群,他們傾向透過網上遊戲來逃避現實。大部分有沉迷上網危機的受訪者,不但認為自己的學業成績及操行較差,而且家庭生活亦較不愉快。因此,學生上網成癮 背後所反映出的家庭環境問題,非常值得關注。
香港路德會教育心理學家黃宇昆剖析使用互聯網的心理學。他指出,網上群體的雙向溝通有匿名<功能,可以隱藏自己的身份和外貌,隱惡揚善,使用者在虛擬世界中可提升自我形象,帶來滿足感。父母離婚、單親家庭、家庭暴力、缺乏與父母溝通、缺乏父母關注及管束等家庭環境因素,會導致學生傾向虛擬世界尋找快樂。但學生一旦上網成癮,就會出現更多問題,例如學業成績一落千丈、無心向學、社交圈子縮小、社交技巧差、與父母衝突、性格變得孤僻內向、持續的孤獨感等等。
黃宇昆表示,上網成癮問題促使人們反思青少年真正需要的是什麽、上網成癮是否單純青少年缺乏紀律的問題、如何使用互聯網才算是適當等。
目前,有鑒於華人社會缺乏專門處理並已驗證成效的青少年沉迷上網輔導模式,中文大學已聯同路德會賽馬會華明綜合服務中心著手建立本土化的青少年沉迷上網行為輔導,並以不同方式,科學化地評估其成效。輔導模式除了個人晤談之外,也採用家庭為本的介入理念,研究家庭可能存在的<功能性問題、家人之間如何互相影響、改善家長管教技巧等。輔導模式的最終目標是處理學生真正的需要、推動學生進行其他有益的活動、提升學生在現實生活中的社交技巧、擴闊學生的社交生活圈子、強化家庭關係與家庭活動、加添愛與關懷。最後,還要幫助學生建立正確使用互聯網的態度和學習管理時間,防止重犯錯誤。
現時全港逾七成半家庭擁有電腦,當中95%已經連接上網,大部分學校亦推廣科技教育。石丹理認為,目前在家中上網輕而易舉,相信青少年沉迷上網會一直惡化,家長及學校應多留意及教育下一代使用電腦的正確習慣。
有關上網成癮的更多資料及輔導服務,可瀏覽由路德會賽馬會華明綜合服務中心製作的「塗出網樂」網站:http://www.e-r.com.h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