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叶汉浩博士现任香港中文大学崇基学院神学院助理教授及信徒神学及生命培育部主任,热心关注社会公义及贫穷阶层面对的问题,现时主要任教新约科目包括保罗书信及新约圣经处境诠释等。
自由、爱与饶恕讯息 惜未受重视
叶博士首先指出《腓利门书》常被忽视,许多信徒和牧师在日常的圣经阅读和讲道中,往往更关注《罗马书》《加拉太书》等被认为更具神学深度的书卷,而《腓利门书》则因其篇幅短小且内容看似简单而不受重视。叶博士通过自己的经历说明这一点:他在教会中多次尝试以《腓利门书》为主题讲道,却发现牧师们常常对这卷书的经文不太熟悉,甚至在提问时会误将《腓利门书》与《腓立比书》混淆。
此书备受冷待或因《腓利门书》内容看似与现代社会关联不大。此书背景设定在古代的奴隶制度下,讨论的是一位奴隶(阿尼西母)与主人(腓利门)之间的关系。这种背景与现代社会的自由观念相距甚远,使得许多信徒认为这卷书的教导与当代生活脱节。另一方面,教会传统中对《腓利门书》的解读往往较为单一,将其简化为"一封为逃走奴隶求情的信",这种解读方式未能充分挖掘其神学和伦理意义,导致信徒对这卷书的兴趣不足。
关于研究的起因,叶博士本科学的是经济学,经济学中有许多关于"自由市场"的概念和理论。他希望能在圣经中找到"自由"的概念,借此探讨基督教信仰与当代经济理论的关系。虽然《腓利门书》讲述奴隶获得的"自由"与经济学中的"自由市场"概念有所不同,但叶博士意识到此书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切入点,或能为他理解保罗思想中的"自由"概念提供一个独特的视角。在研究过程中,叶博士深受爱与宽恕的讯息感动,深感此书带出的精神不但是个人信仰的要求,更是对社会关系的重构。
传统解读"逃跑奴隶"或存偏见 叶博士指出,四世纪的教父John Chrysostom(金口约翰)影响,他曾说,奴隶都是反叛的,需要用刑法来使他们行为正直。受此观点影响下,学者和教会传统长期以来多认为《腓利门书》阿尼西母从主人腓利门那里偷了东西并逃走,后来遇到保罗,保罗便写信给腓利门,请求他宽恕阿尼西母。但他认为这种解读可能带有偏见,并且缺乏经文支援。
历史方面则是用小普林尼(Pliny the Younger)写给萨宝尼亚努斯(Sabinianus)的信件,这信件经常被视为与保罗写给腓利门书是相同的书信体裁——恳求宽恕的求情信。首先,两封信都涉及一个下属离开主人的情况。其次,两位作者都在为这个下属求情,恳请主人的宽恕和接纳。再次,两封信都强调了宽恕和和解的重要性,呼吁以爱心化解矛盾。然而,叶博士也指出了两封信的一个重要区别:"两封信都涉及一个下属离开主人的情况,但普林尼的信件中的下属是一个『自由人』,而不是奴隶。这意味著他与主人的关系是一种恩主及闸客的关系,而不是主仆关系。"他指出,这种背景表明,阿尼西母离开主人的行为可能并不罕见,"也不一定意味著『逃跑』或『偷窃』,而是反映了关系中的矛盾或误会,需要通过调解和宽恕来化解。"
叶博士指出,如果我们从这个角度来看《腓利门书》,保罗的态度和策略就更容易理解。他不是在为一个"逃跑的奴隶"求情,而是在调解一段复杂的人际关系。

历史学者常以"小普林尼致萨宝尼亚努斯书信"与圣经《腓利门书》作书信体裁对照,二者皆属为下属求情的调解信。两者共通点有三:(1)皆涉及下属离开主人的情境;(2)作者均以调解者立场请求宽恕与接纳;(3)均强调以宽恕与爱心化解冲突。叶博士特别指出关键差异:小普林尼信中的下属是"自由人",反映古罗马恩主与门客、而非主仆关系。据此推论,阿尼西母离开主人未必等同"逃亡奴隶"的犯罪行为,更可能是人际矛盾需调解。此视角下,保罗的书信实为修复关系而非单纯为奴隶求饶,突显其化解冲突的沟通策略,明白此点的话更容易理解此书信。
盼教会重新审视《腓利门书》
叶博士又使用了社会修辞学详细分析书中关系性的词汇诸如"弟兄"、"主人"、"仆人"等,如16节"不再是奴隶,而是高过奴隶,是亲爱的弟兄"的表述保罗不仅重新定义了阿尼西母的身份,也呼吁腓利门以新的视角看待他。这些词汇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关系,也暗示了藉著信仰带来的新关系。
他还特别提到保罗在信中说"我虽然靠著基督能放胆吩咐你合宜的事,然而像我这有年纪的保罗,现在又是为基督耶稣被囚的,宁可凭著爱心求你"(8-9节)是故意放弃了自己作为使徒的权威,转而用爱来打动对方。
在分享会的最后,叶博士总结道:"《腓利门书》不仅是对历史的回顾,更是对当代教会的提醒。它教会我们如何以爱和真理面对社会中的不公和压迫。"他呼吁教会重新审视这卷书:"盼望能放下传统的标签,去发现其中蕴含的深刻教导,重建人与人之间的爱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