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葉漢浩博士現任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神學院助理教授及信徒神學及生命培育部主任,熱心關注社會公義及貧窮階層面對的問題,現時主要任教新約科目包括保羅書信及新約聖經處境詮釋等。
自由、愛與饒恕訊息 惜未受重視
葉博士首先指出《腓利門書》常被忽視,許多信徒和牧師在日常的聖經閱讀和講道中,往往更關注《羅馬書》《加拉太書》等被認為更具神學深度的書卷,而《腓利門書》則因其篇幅短小且內容看似簡單而不受重視。葉博士通過自己的經歷說明這一點:他在教會中多次嘗試以《腓利門書》為主題講道,卻發現牧師們常常對這卷書的經文不太熟悉,甚至在提問時會誤將《腓利門書》與《腓立比書》混淆。
此書備受冷待或因《腓利門書》內容看似與現代社會關聯不大。此書背景設定在古代的奴隸制度下,討論的是一位奴隸(阿尼西母)與主人(腓利門)之間的關係。這種背景與現代社會的自由觀念相距甚遠,使得許多信徒認為這卷書的教導與當代生活脫節。另一方面,教會傳統中對《腓利門書》的解讀往往較為單一,將其簡化為「一封為逃走奴隸求情的信」,這種解讀方式未能充分挖掘其神學和倫理意義,導致信徒對這卷書的興趣不足。
關於研究的起因,葉博士本科學的是經濟學,經濟學中有許多關於「自由市場」的概念和理論。他希望能在聖經中找到「自由」的概念,借此探討基督教信仰與當代經濟理論的關係。雖然《腓利門書》講述奴隸獲得的「自由」與經濟學中的「自由市場」概念有所不同,但葉博士意識到此書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切入點,或能為他理解保羅思想中的「自由」概念提供一個獨特的視角。在研究過程中,葉博士深受愛與寬恕的訊息感動,深感此書帶出的精神不但是個人信仰的要求,更是對社會關係的重構。
傳統解讀「逃跑奴隸」或存偏見 葉博士指出,四世紀的教父John Chrysostom(金口約翰)影響,他曾說,奴隸都是反叛的,需要用刑法來使他們行為正直。受此觀點影響下,學者和教會傳統長期以來多認為《腓利門書》阿尼西母從主人腓利門那裡偷了東西並逃走,後來遇到保羅,保羅便寫信給腓利門,請求他寬恕阿尼西母。但他認為這種解讀可能帶有偏見,並且缺乏經文支援。
歷史方面則是用小普林尼(Pliny the Younger)寫給薩寶尼亞努斯(Sabinianus)的信件,這信件經常被視為與保羅寫給腓利門書是相同的書信體裁——懇求寬恕的求情信。首先,兩封信都涉及一個下屬離開主人的情況。其次,兩位作者都在為這個下屬求情,懇請主人的寬恕和接納。再次,兩封信都強調了寬恕和和解的重要性,呼籲以愛心化解矛盾。然而,葉博士也指出了兩封信的一個重要區別:「兩封信都涉及一個下屬離開主人的情況,但普林尼的信件中的下屬是一個『自由人』,而不是奴隸。這意味著他與主人的關係是一種恩主及閘客的關係,而不是主僕關係。」他指出,這種背景表明,阿尼西母離開主人的行為可能並不罕見,「也不一定意味著『逃跑』或『偷竊』,而是反映了關係中的矛盾或誤會,需要通過調解和寬恕來化解。」
葉博士指出,如果我們從這個角度來看《腓利門書》,保羅的態度和策略就更容易理解。他不是在為一個「逃跑的奴隸」求情,而是在調解一段複雜的人際關係。

歷史學者常以「小普林尼致薩寶尼亞努斯書信」與聖經《腓利門書》作書信體裁對照,二者皆屬為下屬求情的調解信。兩者共通點有三:(1)皆涉及下屬離開主人的情境;(2)作者均以調解者立場請求寬恕與接納;(3)均強調以寬恕與愛心化解衝突。葉博士特別指出關鍵差異:小普林尼信中的下屬是「自由人」,反映古羅馬恩主與門客、而非主僕關係。據此推論,阿尼西母離開主人未必等同「逃亡奴隸」的犯罪行為,更可能是人際矛盾需調解。此視角下,保羅的書信實為修復關係而非單純為奴隸求饒,突顯其化解衝突的溝通策略,明白此點的話更容易理解此書信。
盼教會重新審視《腓利門書》
葉博士又使用了社會修辭學詳細分析書中關係性的詞彙諸如「弟兄」、「主人」、「僕人」等,如16節「不再是奴隸,而是高過奴隸,是親愛的弟兄」的表述保羅不僅重新定義了阿尼西母的身份,也呼籲腓利門以新的視角看待他。這些詞彙不僅反映了當時的社會關係,也暗示了藉著信仰帶來的新關係。
他還特別提到保羅在信中說「我雖然靠著基督能放膽吩咐你合宜的事,然而像我這有年紀的保羅,現在又是為基督耶穌被囚的,寧可憑著愛心求你」(8-9節)是故意放棄了自己作為使徒的權威,轉而用愛來打動對方。
在分享會的最後,葉博士總結道:「《腓利門書》不僅是對歷史的回顧,更是對當代教會的提醒。它教會我們如何以愛和真理面對社會中的不公和壓迫。」他呼籲教會重新審視這卷書:「盼望能放下傳統的標籤,去發現其中蘊含的深刻教導,重建人與人之間的愛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