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教會為何要關心美國風災 ?

香港教會為何要關心美國風災 ?
上週,颶風「卡特里娜」(Katrina) 橫掃美國墨西哥灣地區,造成了嚴重破壞,估計損失可高達千億美元。
哲學家海德格 (Heidegger) 說:「人生是邁向死亡的歷程」;上週,颶風「卡特里娜」(Katrina) 橫掃美國墨西哥灣地區,造成了嚴重破壞,估計損失可高達千億美元 。人命傷亡不少,此次乃美國有史以來最慘重的自然災害之一。

這些年來的災難、九一一表明了恐佈襲擊隨時隨地會發生;SARS「沙士」疫病、禽流感與其它殺傷力極大的傳染病同樣是忽起忽落;而自然界災害如2005年初南亞海嘯,不同地區 地震,「卡特里娜」風災等,更使人醒覺世事無常、生命脆弱的真實。

此次美國遭逢天災,有人認為美國是經濟強國,本身足以應付,根本毋用其它國家,或民間團體的援助。如今,布殊政府接受別國援助,如受海嘯重創的斯里蘭卡,也向美國災民 捐助,表明人道救援,不分國力大小。 筆者看香港教會回應美國風災,表達三方面的信息 :

1. 香港教會屬於普世教會之一

無論南亞海嘯,國內水災,或美國風災,香港教會乃全球基督教大家庭一份子,要實踐教會的「一體性」(one) 與「大公性」(catholic),當任何地區有重大的天災人禍,胸懷普 世的教會就要表達關注。

2. 普世教會皆要學習施予和接受

當耶路撒冷教會有窮人的需要 (羅十五25-26;林前十六1- 4;林後八1- 2;九1- 2),其它地區教會也伸手援助。筆者喜歡先知以利亞與撒勒法寡婦的故事 (王上十七8-16),強者 以利亞要謙卑下來,先學習接受,才能祝福對方。弱者撒勒法寡婦要學習施予,有所付出,才能領受恩典。假若美國要學習接受那些曾援助國家的幫助,香港教會也要透過施予, 有所學習。在神眼中,施予和接受皆平等,不分強弱。

3. 教會關注全球貧富兩極化趨勢

風災重創的新奧爾良,其貧窮人口高達28%,為其它主要城市兩倍以上,這正好反映富裕國家的貧富兩極化現象。當有災難預告,有錢人士有能力可離開,而窮人根本沒法或不想離 開。美國新奧爾良市的失控,一度陷入「無政府狀態」,槍擊、強暴、搶劫等,類似暴民的表現。城市貧窮化,就會使更多失業人士走上歧路,以暴力反抗「經濟不合理的分配」 ,背後是政府既然無能為力,小市民以原始的暴力方式處理。經濟全球化,加增了貧富兩極化;教會不能對此坐視不理。我們既要關懷遠方窮人,同時要倡導「經濟公義」,否則 貧富兩極化只會帶來更多仇恨與不和。

香港教會關心「卡特里娜」風災,並作適當的愛心表示,是神喜悅的行動 !

轉載自香港教會更新運動每週評論

讓世界聽見基督教的聲音

你一次性或持續的支持,能讓任何人都能免 費閱讀《基督日報》的所有內容。

⽀持優質基督教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