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敵意中促進復和 ─ 記念抗戰勝利60年

在敵意中促進復和 ─ 記念抗戰勝利60年
1945年8月6日美國為了結束二次大戰在日本廣島投下了世界第一顆原子彈。這座拱形建筑物見證了廣島原爆的創傷。
  在國際政治關係中,不同形式的「破壞性衝突」(destructive conflicts) 正不斷升溫。九一一 之後,英國近期連串炸彈事件、埃及恐怖襲擊等,正表明當今政治、經濟與族群之間矛盾和仇恨在惡化。當暴力合理化為某些長期受欺壓群體的訴求,兩極化的「非友即敵」,「 你死我活」似乎更為可行了 !

  筆者去年九月出席由「洛桑運動」主辦的「世界福音論壇」,其中一個關注的課題是 :「復和作為神的使命」(reconciliation as the mission of God),而研討的結果,成 文發布(www.reconciliationnetwork.com)

  《復和作為神的使命》明確宣稱 :「復和是上帝的主動,透過基督叫世人與神和好 (西一20),從而使破碎的世界回復至神的心意 : 人與神之間,人民與人民之間,人與受造 的大地之間。」教會參與在其中,就是信徒生命轉化,成為與人和睦的大使。

  華人教會談及「復和」,易犯的毛病就是「漠視真相」而一廂情願的和好心態,此種不分好歹、不講公義的「謝罪悔改、接納和好」模式在台港之間頗為流行。在這些教會圈 子裡,復和的屬靈論述往往簡單化與一律化 :「我有虧欠,你也有過失,彼此認罪,和好合一」。

  復和不是輕率地忘卻過往,認為「忘記就等同寬恕」;我們需要作的,就是肯定「命名」(naming)與「記念」罪行,均為重要。那些聲稱「不作追究」,要向前看,要寬恕體 諒的論述,根本就是逃避痛苦的廉價恩典。按著聖經真理的「復和」,就是要發掘真相的歷程,受害者 (或群體) 不迴避痛苦的過往,分辨出誰 (或哪群人) 為加害者,探究背後 的因由,才能為有關罪行作出「命名」。

  南非的「復和」經驗,值得我們借鏡。「真相與和解委員會」於1996年成立,委員共十七人,用了兩年搜集受害者的證供,為的是使加害者悔悟後,予以免責,同時對受害者 予以賠償和復權。復和的精神,不是「忘掉過往,主動寬恕」,用意不是懲罰或復仇,乃是促進族群之間的和解。正如「真相與和解委員會」主席杜圖主教所說 :「不釐清過去的 真相,不能進入新時代,唯有這樣才能建立新的社會,閉口不談過去的罪過,不能達成真正的和解。」

  《往事並不如烟》作者章詒和女士於《亞洲週刊》訪問,說得好 :「即使我很苦,但這個民族的苦遠比我多得多。因此每個人都應該寫,不是只由偉人寫,名人寫,要人寫, 普通人都要寫。我們的整個歷史是由普通人組合起來的。這樣我們的文化才能傳承下去,弘揚開來。我們這個社會是屬於普通人的,不只是名人、要人和權貴們的。」復和始於每 位普通人的真實故事,而教會的角色,就是提供與保障受害者「發言」的空間,伸張公義。本港教會不能忘掉六四,也不助長仇恨,卻本著真理尋求人民與政府之間的復和。

  《復和作為神的使命》剖析了我們若干錯謬的意識形態,促使本港教會選擇逃避,從而活出「殘缺的福音」。二元論神學是其中之一,若干教會人士容易把一切社會問題「泛 邪靈化」,宣講的仍是以個人福祉為首要。另一則是「唯我中心論」,只突顯對某族群、性別、語言、文化為絕對的效忠,忘記了耶穌教導我們也要愛仇敵 (太五44)。現今,個人 主義盛行於教會之內,加上不少堂會只顧追求數目的增長,就促使教會沒有忠信地履行「使人和好」的使命,或把此使命矮化為「只求個人心靈與神和好」的商品。

  面對敵對的政治生態,教會也不能選擇作出「沈默的中立」,不敢向權勢說出令人不悅的真理。在民族主義高漲之時,今年為中華民族抗戰勝利60年,近期兩岸華人與日本政 府之間,因著歷史教科書篡改、政府官員參拜靖國神社、釣魚臺島主權爭端等,關係異常惡劣,爆發反日示威。然而教會處身其中,應超越這些仇恨情緒;「香港教會更新運動」 與本地日本教會合作,於8月13日下午舉行「和好祈禱會」,為的是毋忘歷史,推動復和,向世人見証「和好的福音」。

  復和從來不是一條易走之路,拉丁美洲神學家C. Rene Padilla 力陳 :「公義是和平出現的必須條件 : 沒有公義,便沒有和好 !」華人教會要承認復和乃是廿一世紀福音與使 命內不可分割的部分,教會參與其中,便要為此付上代價,走上漫漫長路。不少歷史的不公義事件,皆要經過一段年日才得予正確的歷史定論。

  我們要謙卑承認,面對不公義事件,人性確實有意地逃避,不肯承擔,怕開罪別人。求主賜我們有勇氣走出那些使我們與別人分隔的障礙,學習聆聽,尊重異見,促進對話。 本於從神而來的盼望,教會能在任何處境中,不住地宣講與活出「使人和好」的福音 !

轉載自教會更新運動 每週評論

讓世界聽見基督教的聲音

你一次性或持續的支持,能讓任何人都能免 費閱讀《基督日報》的所有內容。

⽀持優質基督教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