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之间AI已进入社会和生活的各方面。一方面,AI对人类社会带来重要贡献,另一方面也有不少人担心AI将会对人类造成难以想像的恶果。究竟我们应如何看待AI?
盐光论坛8月4日主办的线上讲座"人机共生:从AI工具论与AI危险论走向信仰的对话",崇基学院神学院副院长关瑞文就AI与信仰的关系提出了一条超越二元对立的"第三种路径"。
关教授指出,AI正处在前所未有的高速反复运算期。借由OpenAI提出的"AI五个发展层级"框架,当前技术已从公众熟悉的聊天机器人(Chatbot)阶段,迈入"代理人AI"(Agent AI)的新纪元。
简单来说,AI不再只会对话答题,而是能够围绕使用者目标主动执行任务,如预订机票、规划行程,连接外部网路、软体与工具处理具体事务等,两者不只是单纯能力的差异:前者好比知识丰富的百科全书,主要依赖静态内部知识库进行应答,后者则可在多源资讯与工具之间调度协作,并对初步结论进行自我审视与反复修正,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AI幻觉"的发生率,提高回答的准确性与可靠性。
围绕AI的迅猛发展,社会上逐渐形成两种主流且对立的观点:一是"工具论",把AI视作提高效率的利器;二是"威胁论",认为AI有潜在风险,需要保持高度戒备。关教授指出,这两种态度在宗教群体中同样普遍,有的对AI作"工具性的拥抱",认为要加以使用,另一种声音认为AI可能发展自我意识、模糊人与机器的界限、并冲击信仰根基,因此予以警惕性的拒斥。
对此,关教授提出"第三条道路"——与AI共存。与其停留在立场对立,不如把AI的兴起视作上帝在此时此地发出的呼召,督促信徒更新并转化其信仰理解。
他认为尤其需要检视根深蒂固的"人类中心主义"。他说,当一种"非人的智慧"在效率、推理乃至创新能力上可能超越人类之时,基督徒应重新思考人在创造秩序中的位置。"这一挑战并非纯粹的威胁,反而是一扇通往更新的门:我们是否把人放在了不该放的中心?上帝对受造界的心意是否远超我们以人为轴的想像?"
在实践层面,关教授建议教会应走出"拥抱/拒斥"的情绪回路,以神学与牧养辨识AI的本质,包括从整体性的受造界关怀出发,重新理解人的位格与责任;审慎评估技术如何重塑群体生活与价值秩序,并在与AI共处的过程中,持续分辨上帝要更新的具体面向。
关教授在总结中强调:"我不是在说AI不是很好的工具,它是很好的工具。也不是在说AI不会带来人间危机,任何科技都会带来好处,也会带来未知。关键在于——当人与AI共存,我们要在这时代里聆听并回应上帝独特的呼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