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是工具還是威脅? 關瑞文提出第三進路——與AI「共生」

當一種「非人的智慧」可能超越人類時,基督徒應重新思考人在創造秩序中的位置

AI是工具還是威脅? 關瑞文提出第三進路——與AI「共生」
崇基學院神學院副院長關瑞文主講「人機共生:從AI工具論與AI危險論走向信仰的對話」。(圖:崇基神學院)

幾年之間AI已進入社會和生活的各方面。一方面,AI對人類社會帶來重要貢獻,另一方面也有不少人擔心AI將會對人類造成難以想像的惡果。究竟我們應如何看待AI?

鹽光論壇8月4日主辦的線上講座「人機共生:從AI工具論與AI危險論走向信仰的對話」,崇基學院神學院副院長關瑞文就AI與信仰的關係提出了一條超越二元對立的「第三種路徑」。

關教授指出,AI正處在前所未有的高速反覆運算期。借由OpenAI提出的「AI五個發展層級」框架,當前技術已從公眾熟悉的聊天機器人(Chatbot)階段,邁入「代理人AI」(Agent AI)的新紀元。

簡單來說,AI不再只會對話答題,而是能夠圍繞使用者目標主動執行任務,如預訂機票、規劃行程,連接外部網路、軟體與工具處理具體事務等,兩者不只是單純能力的差異:前者好比知識豐富的百科全書,主要依賴靜態內部知識庫進行應答,後者則可在多源資訊與工具之間調度協作,並對初步結論進行自我審視與反復修正,從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AI幻覺」的發生率,提高回答的準確性與可靠性。

圍繞AI的迅猛發展,社會上逐漸形成兩種主流且對立的觀點:一是「工具論」,把AI視作提高效率的利器;二是「威脅論」,認為AI有潛在風險,需要保持高度戒備。關教授指出,這兩種態度在宗教群體中同樣普遍,有的對AI作「工具性的擁抱」,認為要加以使用,另一種聲音認為AI可能發展自我意識、模糊人與機器的界限、並衝擊信仰根基,因此予以警惕性的拒斥。

對此,關教授提出「第三條道路」——與AI共存。與其停留在立場對立,不如把AI的興起視作上帝在此時此地發出的呼召,督促信徒更新並轉化其信仰理解。

他認為尤其需要檢視根深蒂固的「人類中心主義」。他說,當一種「非人的智慧」在效率、推理乃至創新能力上可能超越人類之時,基督徒應重新思考人在創造秩序中的位置。「這一挑戰並非純粹的威脅,反而是一扇通往更新的門:我們是否把人放在了不該放的中心?上帝對受造界的心意是否遠超我們以人為軸的想像?」

在實踐層面,關教授建議教會應走出「擁抱/拒斥」的情緒回路,以神學與牧養辨識AI的本質,包括從整體性的受造界關懷出發,重新理解人的位格與責任;審慎評估技術如何重塑群體生活與價值秩序,並在與AI共處的過程中,持續分辨上帝要更新的具體面向。

關教授在總結中強調:「我不是在說AI不是很好的工具,它是很好的工具。也不是在說AI不會帶來人間危機,任何科技都會帶來好處,也會帶來未知。關鍵在於——當人與AI共存,我們要在這時代裡聆聽並回應上帝獨特的呼喚。」

讓世界聽見基督教的聲音

你一次性或持續的支持,能讓任何人都能免 費閱讀《基督日報》的所有內容。

⽀持優質基督教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