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講「加國氣候」已於1月31日進行,談到加拿大的政治,梁燕城介紹說,加拿大政壇沒有什麼偉大的人物或事蹟,她承繼了英國的政治制度,採取議會制,而議會的領袖就自動成為總理。另外,加拿大亦設有總督一職,是英國君主的代表 (即英女皇)。雖然真正實權掌握在議會手中,但總督擁有最後權力,可以解散議會或休會。
在過去很長的時間,加拿大國會都由自由黨執政,直到2006年保守黨才贏得最多席位,形成少數政府。梁博士首先介紹了自由主義的形成,其中人權平等的思想是從基督教而來的,因為上帝給予亞當自由和權利,這是人類共同的價值,因此每個人都應擁有獨立的人權,保守黨也認同這種思想。
不過後來自由主義引起了重要的紛歧,究竟這種個人權利是為了個人還是群體的利益呢?保守黨強調人與人之間的共同價值,對社會要維持道德的風氣,在爭取個人的權益時也要為他人著想。
自由主義運動破壞宗教的影響力
但自由主義就演變為個人的自我高於道德、群體的利益和人性的價值。反叛基督教的傳統在70年代萌芽,自由主義運動全力破壞宗教原有的影響力,因為宗教認為人有普遍的價值和尊嚴,同時主張人人也有罪,所以需要通過法律來監督人的罪性。
與之相反的是,自由主義認為人沒有善性,也沒有罪性;沒有什麼道德價值,自由和人權凌駕於人性價值之上,變成了純自我中心的人權。舉個例說,在加拿大有吸毒人士出來示威,高舉他們有吸毒的人權,政府有責任滿足他們的需要,因此自由黨政府和卑詩省府最終妥協,在溫市成立了首個毒品注射屋。
本來的自由主義已經變質,漸漸又產生了婦女運動、同性婚姻、性解放等運動,它們的影響力亦進軍教育界,把任何與宗教和道德有關的都從公共事務中剔除。
梁博士說,自由主義形成了教育理論和社會文化。在學校只教有關肉體的東西,如運動和性方面的,他們把道德排除在外,而且在他們的概念中,不道德也不是什麼罪。現在加拿大學校的課程已經教授同性戀是沒有問題的,而且性教育也十分開放。所以他建議家長自小要給子女灌溉正確的道德標準和各方面的知識,以致子女長大後有自由作選擇時,能有足夠的判斷力。
基督教在加拿大和美國政壇上地位的差異
最後,梁燕城比較了基督教在加拿大和美國政壇上地位的差異。他說,在美國福音派有一定的人口,而且調查又顯示,稱自己是基督徒的有70%,去教會的有40%,所以基督教在美國政壇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奧巴馬也不敢忽視這些福音派的基督徒。相比之下,加拿大的基督教傳統遠遠比美國的福音派弱,熱心的基督徒只有10%到20%,所以政府不需理會宗教的影響力。
雖然如此,由於哈珀總理是重生得救的基督徒,而且在一些選區中也有基督徒的國會議員,梁燕城鼓勵大家盡自己的能力和責任向他們反映意見,影響加拿大華人的觀點,例如組成關注教育小組、關注家庭小組等。他說,只要大家團結一致且帶著鍥而不捨的精神,一定可以發揮基督徒的影響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