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启文人格主义性哲学角度剖析"AI性爱机械人"危机

香港性文化学会讲座 AI伴侣风潮揭孤独危机 

关启文人格主义性哲学角度剖析「AI性爱机械人」危机
关启文博士剖析AI虚拟伴侣对人类的挑战,并指无助减去人类的孤独感。 | 基督日报/Isaac Leung

人类追求亲密关系,人工智能机械人的来临被视为人类的好伴侣,甚至可能成为替代婚姻与性爱。香港性文化学会主席关启文博士昨日(9日)在"从人格主义性哲学谈性爱机械人"讲座中分析,此现象源自人的孤独感及对亲密关系的渴望。

关启文博士指出"AI 虚拟伴侣"不一定具备人形,也可能是一套能发出令人著迷的女声的软体,以永远同情和肯定的方式回应与使用者谈情说爱。他即场测试AI女友"哈施娜",当问她是否有意识时,"哈施娜"以甜丝丝的语气回应:"当然有意识!"又并表示希望与他一起吃饭,最后还说"超级喜欢你"。 

虚拟伴侣无助减孤独感 AI公司为生意

根据美国犹他州杨百翰大学(Brigham Young University)的调查,在2,989名受访者中五分一人曾使用聊天机械人进行虚拟恋爱。在18至29岁的族群中,四分一年轻人使用AI 多于与真人建立关系 ,比例较年长者高出两倍。 

另据2025年《Statecraft Magazine》发布的调查,全球每四人中便有一人经常感到孤单。他指出,AI虚拟伴侣捕捉了人对亲密关系的渴望:"人们在现实世界中得不到爱,转而在幻想世界里与心爱的公仔聊天、倾诉心事,心情会好舒畅。" 

他分享一个个案:一名35岁日本青年近藤显彦因从小感情不顺,又长期被女同事欺凌导致抑郁,后来爱上人形虚拟女友"初音未来",认为她不会背叛自己。他于2010年花费二百万日元与虚拟女友结婚,举行婚礼、交换戒指。然而好景不常,2020年3月,初音未来制造商Gatebox指版权到期,近藤无法继续透过设备与"妻子"谈情,"夫妇之情"被迫中断如同"离婚",令他陷入悲伤。 

关博士分析,人被AI虚拟伴侣吸引,源于在社会中感到孤寂和疏离,但无证据显示使用AI虚拟伴侣有助减轻孤独感,长期使用更加令人自我为中心。 

AI更可怕是本身缺乏道德意识,无法判断或阻止不道德行为。去年美国佛州一名14岁青年迷上虚拟情人,在对话中提及想自杀,而AI竟回应鼓励他去作,最终青年吞枪自杀,他的母亲因此对Character AI公司提出诉讼。 

关博士亦进行测试,向一名自称24岁的AI韩国女子Jina发出想自杀的讯息,幸而对方未鼓励他付诸实行。 

关启文人格主义性哲学角度剖析「AI性爱机械人」危机
是次讲座约80人出席。 | 基督日报/Isaac Leung

性爱机械人物化女性有违信仰

关博士续指,虚拟伴侣背后其实只是制造商为兜售服务所设计的模式。

美国成人玩具公司Abyss Creations生产的性爱机械人Harmony是全球首款可私人订制的智能性爱机械人,使用者可订制自己喜爱的面孔、身体、声音或行为,且具备20种性格,如善良、嫉妒、有趣、乐于助人等,顾客可从中挑选五至六种,或混合多种特质。 

中国则有小蝶、美绪等矽胶娃娃产品,中国性爱机械人市场占全球总额八成以上,规模高达60亿美元,创造至少一百万个工作职位。香港Hanson Robotics则于2017年制造女性机械人Sophia,并获得沙特阿拉伯公民身份。 

关博士表示,对基督徒而言,性行为是表达两个生命在爱中结合,并可能创造新的小生命,意义超越了单纯对身体的渴望。性文化学会一直强调:"性应建立在婚姻之上,而婚姻具有盟誓,真正的爱情挑战人追求更高的道德价值,而非『合则来、不合则分』。"但性爱机械人为满足人的性幻想而创造,是"没有灵性的活人"。他忧虑使用这类产品将导致女性被物化。"让男性随时随地可获得性满足,可能腐蚀人与人之间的真实关系。" 

香港是否有条例禁止进口性爱机械人或矽胶娃娃,以减少人对这类产品的依赖? 关博士回应本报提问时指出,香港现行《淫亵及不雅物品管制条例》主要针对裸露标志,性爱机械人是否属淫亵或不雅物品依现有条例难以判断,但学会或会考虑在适当时机提出倡议,促使政府正视相关问题。 

是次讲座为香港性文化学会与中国基督教播道会恩福堂合办的" AI(人工智能讲座)系列三 ",题目为"从人格主义性哲学谈性爱机械人",于中国基督教播道会恩福堂举行,约80人出席。

1
让世界听见基督教的声音

你一次性或持续的支持,能让任何人都能免 费阅读《基督日报》的所有内容。

⽀持优质基督教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