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學校道德教育的歷史發展概況及評估(上)

引言 近年來愈來愈多人關注青少年的品格成長的需要,不少機構和學校也愈來愈重視青少年道德教育的發展。我國是禮義之邦,中國傳統文化中涵蘊著不少倫理道德之核心價值,雖然 香港乃是一個包容多元價值觀的城市,但筆者相信新一代仍是接受以西方教育哲學為根本,中國人的德育傳統是否仍具適切性?本文嘗試概略香港學校道德教育的歷史發展,並整 合中國傳統的德育觀,探討香港學校道德教育應關注的方向和目標。其次,中國的德育傳統對現今香港的教會群體及基督教學校在學生牧養事工的定位上,有何重要的啟迪? 香港學校道德教育的歷史發展概況 根據吳奇程及袁元主編的《社會轉型與道德教育—中國沿海地區與亞洲「四小龍」中小學道德教育比較研究》中的分析,香港學校的道德教育發展歷史大致可分為五個階段: 第一階段為殖民地教育時期:此時期英國政府主要以傳播西方文化、培養華人精英為目標,使學校道德教育具有明顯的附庸性。當中以宗教團體名義辦學的學校,主要透過其宗教 教義,藉宗教科進行品德教育;而其他非宗教辦學團體,則根據儒家思想或自訂校訓進行德育;其他私立牟利學校,卻較為忽視道德教育和公民教育。 第二階段為非政治化教育時期:此時期香港成為轉口港,經濟起飛,政府加強對教育的介入及管理,期望培育出更多人才,卻以灌輸英國的殖民意識形態為主,並且通過立法,嚴 禁學校進行政治活動,企圖淡化學生的國家、民族觀念和意識。在這時期的學校德育,一方面隨著教育的總體發展而有進展,卻又是被嚴重扭曲。 第三階段是政府引導時期:由於從七十年代中期開始,香港經濟穩定發展,然而社會中的青少年犯罪問題亦日趨嚴重,因此公眾對學校德育問題的關注亦相應增加。香港教育署於 一九八一年發佈了《學校德育指引》,明確地提出了中小學道德教育的目的、範疇和具體途徑,確立了德育在學校課程中的地位。然而上述只是參考指引,在具體實踐上,德育在 香港中小學相對智育的地位仍是較為遜色。 第四階段為公民教育主導時期:由於政府有意使香港「平穩過渡」,教育署於一九八五年八月頒發了《學校公民教育指引》,學校德育逐漸以公民教育為主導。至一九八六年更推 出《中學性教育指引》及《中學生輔導工作—給校長和教師參考的指引》,對中、小學的德育有明顯的推動作用。而在一九九三年九月更發表了《香港學校教育目標》政策文件, 對學生個人發展目標作了界定,期望培育學生的理性思維,期望他們具政治覺醒,對祖國建立歸屬感,以致能對社會、國家及世界作出貢獻。 第五階段為優質教育時期:此時重點在於提高教育質素,香港行政長官於一九九七年的施政報告指出,推行優質教育為教育政策之一。一九九九年一月教統會提出了《二十一世紀 藍圖—教育制度檢討:教育目標》的咨詢文件,指出教育制度發展必須以學生為本,期望學生在德、智、體、群、美各方面有全面發展,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及批判能力。 而上述 的咨詢文件於香港課程發展議會於二零零一年出版之《學會學習:終身學習.全人發展》報告書得以肯定, 重申了二十一世紀的教育的首要目標是要培養學生「樂於學習、善於 溝通、勇於承擔、敢於創新」, 為所有學生提供終身學習、全人發展所需的基要學習經歷,並因應個別學生的潛能,使他們能在德、智、體、群、美五育均有全面的發展,培育 富責任感及對祖國有歸屬感的公民。 加之,香港近年為配合「三、三、四」學制之需要和發展,力推「通識教育」課程,期望透過增強學生對事物的觸覺(Awareness)、廣闊學生 知識基礎(Broadening)及訓練學生批判性思想之能力(Critical/Creative Thinking Skills),使學生能以學會學習,將知識轉化,應用於日常生活中。因此整體教育方向,包括德 育的發展,均較強調強化學生認知層面及訓練學生獨立思考能力為主。 對現今香港學校道德教育發展之評估 綜觀上述有關香港學校推行道德教育之發展,筆者嘗試整合中國之德育傳統,作以下之評估: 1. 強調個人本位,忽略人性的限制 從基本信念來看,香港的課程改革是建基於人有無限潛能及人性本質善良的前設,期望能為學校、教師及學生創造空間,讓學生可享有全面而均衡的學習機會,奠定終身學習的根 基及達致全人發展,發揮潛能的理想。因此,在價值取向上,強調配合資本主義制度,關心個體存在的價值,強調注重個人本位,關注學生個體的完善發展,包括認識自己、理解 生活、珍愛生命、活出人的意義等放在首要位置。 換言之,是以學生為本作為推行道德教育的基礎。 然而以上觀點忽略了人性的限制和軟弱,把道德教育建立在完美或過於理想的人觀之上。但昭偉指出一般人低估了人在追求本身慾望滿足上的驅力,人雖然受到社會制約的限制, 但規範的遵守只是權宜性,人為求慾望的滿足,常會逾越規範的約束,說明了人性的有限。 因此,道德教育如果缺乏關注道德情感及道德意志的培養和建立,道德認知和實踐方 面將出現失衡,學生往往知而不行。 2. 強調個人及社會利益,忽略私德與公德之統一性 由於香港百多年來受英國的殖民地政府的統治,年青一輩對中國大陸缺乏歸屬感,因此在回歸後,道德教育的目標和內容上,主要集中於公民的培養,建立和培育有競爭力及責任 感的人才,期望藉此回應知識型社會的需要,在多元價值觀的前提下,以全人發展為本,並尊重個人利益的大前提下朝向社會整體共同利益,包括社會穩定、價值共融及經濟繁榮 。 可是,上述的重點只集中於「共同利益」這議題上,學校德育的目標旨在鼓勵學生作一個合乎社會制約及要求的理想公民,卻忽略了私德與公德的關連性,並個人修養與整體社會 利益的關係。中國德育傳統重視「仁」與「禮」兩者之統一性,說明了個人道德品格的培養與整體社會利益有著莫大的關係。然而香港的教育政策主要強調人才培訓,視之為達至 社會經濟穩定及增長的功利手段,德育是為智育而服務,與中國傳統文化視學校教育等同德育,強調「六藝」皆以德育為中心,智育是為德育而服務的觀點不同,加上欠缺「以義 制利」、「慎獨」、「內省」、「修身」及「內聖外王」等價值觀念。由於缺乏重義輕利的德育觀,教育能幫助社會經濟繁榮,同時也帶來社會公義的問題。 3. 強調多元相對的價值觀,忽略普遍絕對道德規範 香港課程改革的目標強調尊重個人的自決權及獨立思考的能力,多於將傳統的道德觀強加在學生身上。然而問題在於可讓學生「發揮」到哪一個地步?是否有任何規範或範圍?事 實上,香港現今的教育對發掘知識的能力尤為重視,傳統的教學方法上較為重視結果(知識本身),現今則更重視過程(發掘及分辨知識的能力)。現今香港推行德育課程所用的「價 值澄清法」,雖然能夠以民主客觀分析,向學生澄清利弊,引導學生建立批判思考及分析利害的能力,並得出相應的價值觀。 可是其背後的理念卻認為價值並非絕對,因此不主 張教師企圖藉教授將特定的「價值本身」灌輸給學生。 當學生面對道德判斷兩難的處境時,明顯欠缺幫助學生面對道德倫理價值衝突的能力。 誠然,「道德教育」推行時必須認定有其絕對性及普世性的規範,以致能夠幫助學生進行價值判斷時有所依據。弗蘭基納(Frankena)曾指出,道德涵意必須「具價值或規範系統, 用以判斷或評價理性之人及其行為、意向、品格特質、動機」,並且「此判斷之形式,需普遍化,而成為個人判斷之基礎」。 然而,由於現時香港不少德育課本中均強調「沒有 絕對答案」,價值觀只是師生互動之下的產物。 由於沒有固定立場,也不鼓勵提供固定原則,因此將極有何能走向道德相對主義之路。 綜觀香港現時學校的德育目標和內容發現,因欠缺中國傳統儒家思想對「禮」的重視,忽略了絕對性及普遍性的道德倫理規範,雖然現代人對中國傳統封建思想中「三綱五常」有 很大的拒抗,然而在人倫道德關係上,有必要根據普遍及絕對性規範所參照或約束,否則道德環境難以建立,也難於建立道德典範。 4. 強調「道德認知」,忽略「道德實踐」 中國傳統德育觀中強調道德認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及道德實踐四方面之整合和統一。然而香港現時學校的德育發展,明顯集中於道德認知的階段,包括高舉個人獨立思考判斷 能力及道德認知的訓練,卻忽略道德實踐。 缺乏中國德育傳統中對理想人格的建立和追求(聖人與君子),包括「才德兼備」、「文質彬彬」及「內聖外王」等對德育推行的重要 性,更欠缺對「仁」和「禮」兩者的統一及連貫的關注;而道德情感及道德意志的建立亦較為忽略,包括如何培養學生仁愛之心?如何幫助學生建立道德自覺?如何學習「慎獨」 及「修己」?因此在認知與實踐層面上將導致嚴重的割裂。 5. 強調人性完美,卻欠缺典範仿效 香港現時德育模式和理論主要建立在西方教育及心理學理論之以上,對人性抱樂觀態度,卻忽略對罪性的關注,上文提及對於學生知而不行的問題,亦沒有提供一致的具體解決方 案。事實上,道德教育的推行必須是可具體實踐的,同時亦必須能夠提供道德典範給學生仿效及配合理想的道德環境,方可有效地進行。但昭偉指出,教師在學校裡應藉著身教去 營造道德環境,使每一個時候都是實施道德教育。然而因為我們日常生活的道德架構對個人的道德期許非常高,因此教師言行不一幾乎是無法避免。 唐道生在探討廿一世紀教育 領導與倫理的關係時亦指出,許多現代組織的領導者並不能作為組織內的道德和品格典範,他們距基督標準甚遠。 因此,欠缺道德典範,成為現今香港中學推行道德教育一大障 礙。 6. 強調塑造「經濟環境」,忽略塑造「道德環境」 車煒堅曾分析香港的政治、教育及家庭三個範疇,指出香港的青少年正處於「道德真空」的境況: 在政治及經濟環境方面,回歸前英國及香港政府沒有把英國的本土文化及倫理觀念強加於香港人身上。雖然中國大陸與香港關係密切,儒家思想的道德倫理觀一向是中國社會倫理 道德觀念的主流,可是在「文革」之後,彼此的意識形態已有不同,香港漸漸形成本身特有的道德倫理觀念,包括:個人主義、物質主義和享樂主義等,對社會經濟環境的塑造尤 為重視。 家庭方面,香港家庭由傅統的「延伸家庭」轉型至「核心家庭」。這些家庭在資本主義及物資主義的張力下,尤其是中產及低下階層,承受著沉重的經濟壓力,以致雙職父母尤為 普遍,父母與子女欠缺溝通,親子關係疏離,道德教育難於在家庭中發揮作用。 教育方面,香港與其他國家不同,一直缺乏一套崇高的道德倫理觀念可讓青少年人仿傚。例如,台灣有傳統儒家道德倫理觀及近代的三民主義,中國大陸有推行「雷鋒運動」,而 基督教的道德倫理觀在歐美亦有一定的影響力,反之香港卻被西方資本主義社會所影響,甚至取代了傳統儒家的主流思想。道德教育的責任,往往從家庭轉向由學校承擔。可惜, 目前一般學校只注重知識的傳授,對公民道德教育不太重視。另外,在社會教育方面,大眾傳媒也沒有著意於宣揚崇高的價值觀念,不能幫助青少年培養良好人格。 以上問題的根本在於青少年難以在缺乏「道德環境」下確定恆久的價值,包括人生觀和價值觀,因而對自我產生懷疑、缺乏安全感、重朋友、輕家庭,以致對社會及政治問題欠缺 關注。 其關鍵在於香港學校的德育方向,缺乏關注對個人與自然的關係。誠然,中國德育傳統重視「天人合一」的觀念,指人性與天理的關係,又指人與自然的關係,認為人性 與天道同一。而香港的青少年生活在以社會經濟為主導的環境中,欠缺道德情感上的培養,缺乏對個人生命的價值與大自然規律建立和諧的關係的覺醒,亦欠缺認識和體會自然規 律與人世道德律的關係,因此香港青少年的道德教育變得理性化、理論化及非人化。 其次,由於家庭結構轉型,道德教育的責任往往從家庭轉移至學校,學校老師除了一般的教學外,在青少年道德教育的問題上,往往要獨立承擔,忽略了家庭教育及父母在青少年 的道德教育中所扮演的角色。 青少年自少成長於離異或「缺席父母」的家庭(absented-parents family),在欠缺像中國德育傳統強調「孝悌」、「齊家」、並以家族本位的宗法 關係的家庭環境,家庭及道德教育實在難於有效地進行。在欠缺理想的道德環境下,新一代的青少年的價值觀自然受傳媒和同輩的影響多於從家庭而來。 作者為伯特利中學校牧,版權乃筆者所有,已獲筆者允許轉載。
讓世界聽見基督教的聲音

你一次性或持續的支持,能讓任何人都能免 費閱讀《基督日報》的所有內容。

⽀持優質基督教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