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改下青年人将更关注公民参与 教会对政治性议题不能再躲

教育界人士与牧者一同探讨青年牧养

 教改下青年人将更关注公民参与 教会对政治性议题不能再躲
香港教育学院讲师梁恩荣博士表示,香港09年9月起实施通识教育,培育青年人批判性思考,并必然涉及到对政治议题的讨论及作为公民的参与。
 教改下青年人将更关注公民参与 教会对政治性议题不能再躲
70后牧师香港圣公会诸圣堂范晋豪牧师回应指出,青年人的特征就是"敢闯、敢错、敢创",牧养青年人的牧养者首先需要检讨自身的态度并作出调整,做到尊重、放手以及守望。旁为讲员香港浸会大学社工系讲师邵家臻。
 教改下青年人将更关注公民参与 教会对政治性议题不能再躲
5月4日"青年牧养的黑洞?"教会与80后新青年研讨会于基督教协进会地窖举行,该研讨题目吸引了百多名教牧及事工人员出席。(图:基督日报)
日前由香港基督教协进会举办的一场青年牧养研讨会,邀请教育界人士及青年牧师分享。有教育界人士提出,香港09年9月起实施通识教育,培育青年人批判性思考,并必然涉及到对政治议题的讨论及作为公民的参与,指出若教会对政治等公众事务采取避而不谈的消极态度,将导致教会里青年人的流失。

香港教育学院讲师梁恩荣博士在会上指出,自2009年9月通识科成为中四以上高中的必修科,课程强调议题的学习,每堂均讨论到民主、人权、法制等带政治性议题。而且课程目标之一是培育青年人批判性思考,此与教会一贯的宣教性教导相反。他预测若课程成功,将有不少批判性思考,以及关心甚至积极参与政治的青年人出现,而现时教会对政治性议题的讨论不足,他提醒教会应该先知先觉预备好回应这个挑战。

他指出其实政治体制的背后关乎的是道德及价值观,比如民主体制强调的是公平、尊重、和透明的原则,是符合基督教所讲的价值观,不是与教会无关的。他提出,教会的牧者和为人师表的很应该担当起神交托的责任,引导青年在不同议题讨论中找到共通的价值,产生对基督教价值的认同,从而将青年人带入教会,这就是"危"中的"机",所以现时正是教会大力做事的时候。

老师与教会教导对立 学生产生困惑

他表示当学生在学校和在教会的教导对立的时候,学生会感到无所适从。他研究中碰到一个学生,他学校的基督徒老师鼓励讨论政治议题,但回到教会则被教导不应该谈政治,说政治是复杂的,甚至在某程度上是肮脏的,导致这名学生困惑不安,甚至以"精神分裂"形容自己。而另一名学生的学校老师及教会牧者均一致地鼓励参与政治及公众事务的讨论,并支持以游行等行动表达对社会公义的诉求,这名学生表现得非常兴奋,积极参与教会亦投入作为社会公民的参与。

梁博士重申09年通识教育之后,学生不只是在公民教育课才接触到政治性的议题,而是在每堂通识课都会讨论时下热门的议题,他指出所以以后关心政治议题的青年人不再会是少数。他还指出而且学生对批判性思考的吸收,很快就会投射在学校上和教会上,那时教会将如何招架呢﹖若否定他们的想法,那么青年人必定在教会流失。

青年人不等于网络、Face book及Disco

香港浸会大学社工系讲师邵家臻讨论80后现象时指出,社会上80后与上一辈人群的矛盾不单由青年人而起。他借用李傲在《老人与棒子》一书的观点提出,第一,老年人是否想交棒?第二,年轻人是否想接棒?第三,这是怎样的棒﹖第四,老年人是否用棒去打年轻人?邵指出,以他多年教育以及社工的经验所见,很多年轻一代不是读不成书、不是没有工作做,而是他们选择不读书,选择不循著传统的主流价值观及模式去走,他们有自己一套的生活态度,他们是不屑去接这支棒。

他又提出政府和很多大公司都想了解什么是80后,希望找到一套的模式或方法去"搞定"年轻人,然而他指出单改变形式是行不通的,不要以为透过网络、上facebook,又或者去Disco这些青年人聚集和热衷的方式就等于进入了年轻人的圈子。

牧者应审视自身态度 尊重、放手以及守望

会上70后牧师香港圣公会诸圣堂范晋豪牧师回应指出,青年人的特征就是"敢闯、敢错、敢创","日光之下无新事",80后现象不是新事。他并提出面对青年人牧养,作为牧养者需要检讨自身的态度并作出调整。首先要尊重年轻人,不要标签他们。他指出年轻人很醒目很眼利,若你表面上尊重他们,得到的回应必然是形式上的"交货",他们在你面前会像见感化官一样做"角色扮演",不会表现出真面目,这样并不能达至真正沟通,无法进入他们的圈子。

他又指出牧者的角色不是监控,而是守望,真正的牧者是耶稣基督徒,所以第二个要审视的态度是放手。他说,牧人带羊去到青草地后就放手让羊吃草,并看守羊只免于跌落悬崖或被袭击受伤,同样,教会做牧者的要懂得放手,让年轻人有机会发挥,并将拥有的经验和资源去支援他们,与他们一起做事。反之不放手,过于谨慎,惧怕新事物发生,将年轻人提出的改变当作"洪水猛兽",守旧担心改变,或指责青年人是愚蠢或差劲的,都将行不通。

范牧师表示在教育改革的挑战下,教会要重新反思教会观。教会是肢体的整合,教会需要的是联合而非统一。所以面对青年人牧养要改变监控和灌输的手法,将过往上而下的关系转变为同行者的关系,互相学习,彼此接纳,让青年人的特质得以释放。

他提出这需要牧者及上一辈有广阔的胸襟,当被青年人触到痛处的时候,作为牧者能否容让更多可能性发生,给与空间让上帝去作工﹖教会又是否容纳得下"顶心杉"?又是否能将年青人看为指出问题的"先知"呢﹖

青年人不是问题 处事人的态度本身是问题

邵家臻还提出人习惯于警觉"问题"的发生,讲求尽快解决问题,找寻最见效的方法,然后就“close file”。他指出不应该将青年人看为“Problem”(问题),而是看为“Question”,若将他们作为问题看待,他们自然会"起钢",然后以马虎交货来回应,"我们要做的是Hold住,沉静,先去处理自己里面的不满,然后是守望,作为守望者,我们是要看住他们免受伤害,所以我们能否暂缓发言?……难的不是要做什么,而是沉著气不做什么。"范牧师对此表同意,表示牧者不要立即"惊、急、乱",而是先不判断,要学会留白和放松。

让世界听见基督教的声音

你一次性或持续的支持,能让任何人都能免 费阅读《基督日报》的所有内容。

⽀持优质基督教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