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機構進行「青少年書寫文字經驗」研究,發現9成青少年有書寫習慣,近6成曾用AI協助寫作,而父母支持提升青少年寫作意慾。
研究於今年2至4月期間以街頭問卷形式收集數據,在港九新界街頭訪問10至29歲青少年,成功收回664份有效問卷。 調查發現超過9成受訪青少年有書寫習慣,最常書寫的類型包括短訊、工作學業文本及社交媒體發文。值得關注的是,近6成青少年曾使用AI協助書寫,主要應用於工作學業及電子郵件。

渴望在日常生活中發揮創意
高達96.5%青少年認同「文字搭配多媒體」有助表達自我,超過7成渴望在日常生活中發揮創意,並更傾向書寫日記與創作。6成多青少年將社交媒體發文視為文字創作,反映現今青少年對寫作的定義已超越純文字,走向「圖文並存」的新形態。
除學業需求外,近6成青少年為與人交流而書寫,近5成為抒發心情。過半數透過書寫獲得人際互動,4成半能整理思緒。可見青少年對書寫文字觀感正面,並肯定其價值。
8成渴求抽空放鬆 7成靠文字梳理情緒
研究亦揭示,83.1%青少年在急速生活「想停低、抽空放鬆」,近7成期望「抒發自己被人明白」。高達8成多青少年追求情感共鳴,逾7成認同書寫能幫助表達複雜心情與整理思緒。
此外青少年渴望透過寫作與人互動,但僅14%願意分享文學創作,反映對公開表達的顧慮。近6成青少年因考試導向的訓練失去寫作樂趣,4成因別人評價感壓力。
近8成青少年認為有讀者回應能鼓勵寫作,逾6成認同共同創作與閱讀可激發興趣。然而,4成多因父母只糾正錯誤感到壓力,僅1成多認同父母支持能促進寫作。反映父母支持提升青少年寫作意慾。
突破出版社社長梁柏堅指出,即使AI能生成千字文,書寫仍不可取代。他認為,若只從考評結果衡量文章價值,將忽略寫作過程幫助整理思緒、記錄心情的功能。即使僅在社交媒體寫幾句,書寫當下已對情緒很有幫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