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纪念尼西亚第一次大公会议召开1700周年,一场题为"尼西亚大公会议的未了之事"的学术讲座9月13日于香港圣公会诸圣座堂举行。国际著名早期教会历史研究学者、德国图宾根大学德承高教授(Prof. Volker Henning Drecoll)主讲。他提出,教会历史中传统的"亚流主义"(Arianism)争议很可能是后期的历史建构,而尼西亚会议的真正背景,是更早期两种更根本的神学立场之间的对立。
尼西亚会议前早已有神学争议
是次活动由诸圣座堂与崇基学院神学院合办,白德培牧师担任主持。讲座首先阐明,尼西亚会议的争议根源可追溯至第三世纪,远早于亚流(Arius)的出现。当时教会内部已存在两种主要的关于"圣子"(Logos)与"圣父"关系的根本性思考立场。第一种立场主张,圣子与圣父的关系是内在且必然的。此观点认为,圣子是圣父本质的永恒彰显,二者拥有不可分割的同一神性本质(Homoousios),是永恒共存的。安提阿的优斯塔修(Eustathius of Antioch)是此立场的代表人物。
第二种立场则认为,圣子的存在源于圣父一个自愿的、有意识的创造行动。在此观点下,圣子虽是最高贵、最首要的受造物,但其存在终究依赖于圣父的意愿,在根源上次于圣父。德承高教授指出,早在西元268年就曾有萨莫萨塔的保罗(Paul of Samosata)因持有类似观点而被定罪,证明了这一思想的历史渊源。
亚流的角色是将第二种立场的逻辑推向了其最清晰和最具争议的结论。他以句著名的论断"曾有一时,子不存在"(There was a time when the Son was not)将两种立场之间的根本分歧公开化,引发了教会的全面冲突。
历史的重塑:亚他那修的叙事与信经的悬案
德承高教授认为今天这段历史的普遍理解,是在后续的发展中"被重塑"的结果。他指出,尼西亚大公会议后,第一种立场取得了官方胜利,"同质"一词被写入信经。然而这并非争议的结束。他认为今天所理解的"亚流主义"很大程度上是亚历山大的亚他那修(Athanasius)在会后数十年的斗争中出于神学和政治需要而建构,将亚流塑造为一个典型的异端领袖,并将所有持不同意见者都归为"亚流派"。这一说法成功地简化了复杂的历史,但也遮蔽了当时教会内部广泛而多元的神学分歧。
讲座亦谈及今天教会广泛使用的《尼西亚-君士坦丁堡信经》(Niceno-Constantinopolitan Creed)。它被认为源自西元381年的君士坦丁堡大公会议,但却有长达70年缺乏历史文献;直到西元451年的迦克墩大公会议才首次作为权威档正式登场。德承高教授引学术研究解释这份信经在381年起草时,很可能是一份未公开的内部档,因当时特定用途失效而被搁置。直到70年后,教会为了应对新的神学争端才重新启用了这份档,并将其确立为普世教会的正统标准。
总结:珍视信仰遗产深化神学反思
诸圣座堂的座堂主任范晋豪牧师回应指,《信经》不仅是历史文献,更是信徒群体在崇拜中共同的信仰宣告,是连接古今圣徒的纽带;与犹太人的"示玛"(Shema)类同,都是一种深刻的集体记忆的行动,旨在记念上帝的作为并塑造信仰群体的身份认同。
随后的问答环节,有听众问对于今天的年轻信徒而言,这段复杂的历史有何"未竟之工"。德承高教授回应说,每一代信徒都有责任在自身的处境下重新诠释信仰,以批判性的眼光去继承和反思传统而非盲目地复制或抛弃——这正是主题的深意所在。他认为,新教改革家们之所以重视信经,正是因为他们在对照《圣经》后发现它仍然是稳固基督论的重要基石。
德承高教授最后总结说,深入探究信经背后的历史并非为了削弱其价值,恰恰相反是为了揭示其每一个词语都承载著厚重的神学求索与历史重量:"理解这些争议、妥协与演变,能让我们更加珍视这份信仰遗产。而这份理解所带来的『未竟之工』正是呼召今日的教会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继续进行深刻的神学反思与信仰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