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牧之在職進修 - 華人神學教育的反思 (四) 胡志偉牧師 2005年8月29日星期一 上午12:35 有關本港神學院「教改」的需求,涉及討論不宜只由神學院內部 (決策仍是神學院)、或宗派堂會、或差會 機構,乃是教會人士從不同角度審視。既有不同院校存在,從整體角度,神學院之間宜有較明確分工;有些可走學術研究,有些注重宣教佈道,有些偏重牧養堂會,而有志入學者 則各取所需。然而,現存的實況是大多神學院均走相似的路線,逃脫不了市場定律,就是提供 M. Div 學位或相關課程。 不少入讀M. Div 學位課程的學生來源,就是教牧進修第二個神學學位,然而課程的內容卻與原來神學院學士程度的相差不大。換言之,不少教牧進修的,仍是過往學習的材料 (溫故知新 ?) 而不是針對其在職牧養所引發的對話與反思。也許「重學位」心態盛行於華人教會,於是教牧進修以 M. Div為目標了。現實上,不少教牧同時牧養教會,又同時兼 顧進修;確實在時間方面存著張力。某些教牧自然傾向「捨難取易」,選取那些要求不高的神學院了,為求早日取得學位了。 教牧進修,值得肯定;但問題是不少在職未滿五年的教牧,急於進修「學位」課程,筆者不太認同。教牧必要終身學習,領袖乃是學習者 ( a leader is a learner);但學習 的途徑不一定回到神學院。有些在工場年資淺的同工,未能在牧職實踐上有所學習,太急修讀「學位式」課程,是未見其利,先見有害。這些教牧認為原先所學的,不足以應付事 奉所需,但進修多了一個或更多學位,卻不保証能解決現存的困難。 就教牧的進修,筆者認為首要的是英語 (嬝盂P聆聽) 水平提升。可能教牧往公開大學或其它大學進修英文。在網絡年代,大多資訊仍是英文主導;研究聖經,有不少專家代勞 ;除非教牧要作聖經學者,基本原文了解已足夠。作為知識工作者的教牧,其一不可少的是知道在哪裡可找到合用的資訊。網上英語神學、聖經與教牧事工,作廣播的 (現今發展 為podcasting),多得不可勝數。英語不佳,在知識追求方面就要「二手」了。可惜,本港神學院明知學生英語水平下降,卻沒有如大學般正視。 其次,學習可採用David Kolb的「體驗式學習模式」 (experiential learning),透過具體經驗、反思觀察、抽象概念與主動測試,而非學習者像空杯子一樣,等待著授課者 將知識注入其杯子。筆者在本港或外地,有機會就往不同堂會去;「跑教會」,使你更能認識教會的運作。就以「講道學」為例,某些出色講員已在網上有講章及聲帶,透過更多 觀摩與鑑賞,對方如何演繹經文,幫助教牧在講道方面有所提升。另一要有的,就是思考訓練;教牧要有基本分析力,不能人云亦云,沒有個人的見解。此方面學習,宜在小組內 進行。 前衛神學工作者 Brian McLaren 看「宣教學」(missiology) 宜放在神學的主流,並不是其中的支流。教牧就是宣教工作者,必須對文化有所了解 (如青少年文化、基層文化 、伊斯蘭文化等),這些皆不能只從課本而來。Brian 建議教牧若是可行,每年工作9個月,用3個月跟師傅,有較埋身的訓練。本港要這樣實踐,並不容易;也許教會可提供每年 7-14個有薪工作日,鼓勵教牧接受適切的訓練與發展。這些在職訓練與發展,如由堂會提供,宜由雙方討論有關範圍。如某教牧甚弱於人際技巧,他 / 她 卻報讀神學研究;堂會 就要與他 / 她協調。 筆者看教牧進修是一生持續的,而神學院只是此過程中之一站;當教牧看錯了,非要有某學位不可,勉強而為之,可能造成的是牧養與進修,兩方面皆得不著滿足。有關神學 院的可行建議,下回作出總結。 轉載自香港教會更新運動 每週評論 相關評論: 華人神學教育的反思 (三) 華人神學教育的反思 (二) 華人神學教育的反思 (一)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