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兴荣博士是英国曼彻斯特大学拿撒勒神学院哲学博士,现为香港浸信会神学院旧约助理教授。
立约群像:包容与界限并存
成兴荣博士论文研究的,是耶和华在摩押地吩咐摩西与以色列人立约的场面。出自申命记二十九章9-14节,选用以研究的经文是希伯来圣经,以原文方式编排,对应今天现代中英文排版则为10-15节。
在研究中,成博士采用了"修辞批评"的研究进路。修辞批评区别于传统的历史批判法,更关注文本的内部一致性和表达方式,探究"修辞者如何说服受众相信某事"。
成博士首先将目光投向了立约参与者,经文列举了参与立约的各色群体:"你们的首领、支派、长老、官员、所有以色列男子、你们的儿女、妇女、营中的寄居者,以及为你们劈柴挑水的人。"其中,"劈柴挑水的人"这一表述引起了成博士的特别关注,在约书亚记中基遍人正是"劈柴挑水"的人。
纵观历史,他们原本是游离于以色列之外的族群,凭借其智慧与谋略成功与以色列人立约。尽管事后欺诈行为败露,他们沦为"劈柴挑水"的仆役,却也因此获得了"约"的庇护。
成博士指出,基遍人的故事生动诠释了"约"的深刻内涵。这个耶和华尊重这份约定,不仅保全了基遍人的性命,更将他们纳入了自己的子民之中,尽管是以仆人的身份。在申命记式的历史观照下,这段叙事可谓申命记神学的绝佳注脚——约的神圣不可侵犯,以及耶和华恩典的普世延展。
"今日"的修辞魔力:跨越时空的盟约
此外,成博士敏锐地捕捉到,"今日"(希伯来文:hayom)一词在这段简短的经文中反复出现了五次——第一次出现关乎立约参与者的身份(29:9),第二次涉及耶和华的立约与咒诅(29:11),第三次现身于约定俗成的套语中(29:12),第四、五次则点明无论在场与否,所有人都被纳入约的关系之中(29:14)。
这种对"今日"的再三强调,营造出极强的修辞张力——一种强烈的即时感,将古老的立约事件与当下的听众紧密相连。与这些时间标记相呼应的是,申命记在地理位置上却刻意保持模糊。尽管28:69提及"摩押地",但文本却使用希伯来词"פֹּה"(poh,意为"这里")来指代,而不明确具体地点。这种修辞手法蕴含深意:通过淡化特定的时空限制,使得约定不仅对特定时空下的以色列人具有约束力,更与历代的信仰群体息息相关。
成博士进一步指出,在申命记的修辞框架中,可以清晰地看到耶和华与以色列之间约定关系的三重递进:首先是"区分",耶和华将以色列从万民中分别出来;其次是"拣选",耶和华特意拣选以色列作为祂的"珍宝";最后是"义务",被拣选的身份赋予了明确的职责,以色列被呼召成为"圣洁的子民"。
约定套语:界定身份与关系
成博士继而深入剖析了申命记中约定俗成的套语,著重探讨了其遣词用字的精妙之处。他仔细考察了希伯来词"קום"(qum,意为"建立"或"确立"),指出这表明约定并非仅仅是一纸协议,而是一种正式确立的关系。
约定套语包含两个相辅相成的宣告:"作他的子民"和"他要作你的神"。这些约定关系的核心表述,象征著立约双方彼此的郑重承诺。
此外,文本还通过追溯先祖(亚伯拉罕、以撒和雅各)来建立历史的连续性,营造出"你/先祖"的鲜明对比,使得摩押之约横跨过去、现在与未来三个时间维度。这一精妙的分析,揭示了摩押之约虽承继何烈之约(西奈之约),却又独具神学意蕴与修辞特色的根本原因。它成功塑造了一个超越时间的约定概念,使之不仅仅是一个历史事件,更升华为一种穿越时代的永恒关系。
摩西权威与文本权威的微妙转换
成博士研究的另一重要贡献,在于揭示了申命记作者如何巧妙地塑造摩西的权威形象。在希伯来圣经的传统中,立约者的角色原本专属于耶和华。当摩西被赋予与以色列人立约的使命时,文本对摩西角色的描绘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他著重分析了29:13中"我不是单与你们立这约"的表述,指出这句话表明神赋予了摩西立约的责任与权柄。然而,值得玩味的是,这一节并未明确提及摩西的名字。这一修辞策略暗示了摩西角色的逐渐淡出。未来的信徒无需再亲自向摩西寻求立约者的角色,因为这一角色已经内化于摩西的训诲之中,铭刻于申命记这部具有权威性的文本之内。
成博士总结道,申命记凭借其精心设计的修辞结构,成功地将约定从一个历史事件升华为一种超越时间的永恒关系,不断向新的处境和群体发出呼召。这种修辞策略赋予了申命记的资讯以跨越时空的普世适用性,使得每个时代的读者都能将自己视为约定的参与者。
本次研讨会通过深入的学术交流,揭示了申命记如何运用精妙的修辞策略,将历史上的约定升华为跨越时空的永恒关系。与会者得以从全新的视角,领略这部古老文本如何持续不断地向不同时代、不同背景的读者群体传递资讯,为每个群体的特定处境提供切实的神学指引,彰显出圣经话语历久弥新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