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人神學教育的反思 (三)

思考神學教育要作出變革之前,筆 者先要說明三個現況的觀察,作為討論的起點。 首先,資訊普及化,這意味著神學知識 (或資訊),已非專職教牧與神學工作者享有特權。神學教育普及化是必然趨勢,按巴特與 Robert Banks所言 :「每位信徒皆是神學工作者 !」信徒的神學思考提升了,但教牧又如何 ? 其次,堂會的質素提升了,我們不能期望堂會有的只是中學生或長者,而教牧則是堂會內少數學歷高的有識之士了 ? 神學院的學術水平不能走回頭路,如提供基層訓練的「禧福」 最近也朝向頒發學位;筆者並非建議華人神學院要「反智」,只強調生命讀經,否定學術研究。正因為信徒學識 (包括聖經與神學) 提升,再加上堂會水平提升,不停留於佈道植 堂層面,故此一般愛主的熱心信徒對教牧自有其「合理期望」;然而當畢業出工場的傳道未能滿足,這就構成牧養的張力。 第三,就是時代與社會的急變,資訊年代來臨,不同學科對話,學習模式改變;教會要面對大小不同課題作思考與回應。簡易的標準答案不能應對需求,教牧的「通識要求」較過 往為高,他 / 她不須要扮作專家,但至少他 / 她要有基本的認知。 基於上述的觀察,筆者的立論是本港神學院在普及教育方面,已作得不錯;但相對地,教牧訓練則相形見絀,不能跟得上轉變。筆者建議的課程,不是只在課室內討論理論 (這是 不容否定),更重要是在堂會實況中經過反思的學習。筆者非空談,「教新」提供的「堂主任訓練」、「馬可計劃」等,正嘗試補足此方面需求。 因此,筆者建議那些專識訓練教牧的神學院,就要認真思考其訓練模式,筆者反對以「行政管理」或「心理輔導」等同牧養,很可能有至少一年親身在堂會內作「見習傳道」,神 學院提供 co-op 課程予神學生。加拿大 University of Waterloo模式,也許值得借鏡,六成學生皆參與「見習式」學習,而其畢業生有甚高的就業率。也許在 M. Div課程,可提 供雙軌選擇,一是毋須見習的三年模式,這些大多是在職的教牧再進修,另一則是多一年的課程,M. Div共四年 (2年基礎教育 + 2年專職訓練模式),對象是蒙召作傳道而事奉經 驗不足的神學生。惟有更多「臨場」式訓練,否則大多畢業出來的神學生,將面對現實的考驗,而陷在身分危機中。我們有不少滿懷壯志的神學生入讀 (94年為969人,99年為869 人,2004年為1026人),然而受訓數年後,竟發覺其訓練不足以應付;不少又再進修學位,但問題仍未解決。下期再談教牧進修問題。 轉載自香港教會更新運動 每週評論 教牧之在職進修 - 華人神學教育的反思 (四) 華人神學教育的反思 (二) 華人神學教育的反思 (一)
讓世界聽見基督教的聲音

你一次性或持續的支持,能讓任何人都能免 費閱讀《基督日報》的所有內容。

⽀持優質基督教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