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希真牧師 77嵗的「年輕人」

干勁十足 不一樣的事奉歷程

麥希真牧師 77嵗的「年輕人」
趁著麥希真牧師到訪溫哥華主領「不一樣的人生」佈道會,我們藉著短短的空檔和他作了一次訪談。麥牧師今年已是77歲的「老人家」,但卻仍然那麼隨和幽默,比起更多年輕人還年青,果然心境年輕比什麼都重要。

記:記者 麥:麥希真牧師

記:自從退休以來,神怎樣帶領您到不同的崗位事奉呢?

麥:我在60歲的時候已經想從新加玻神學院退休,因為自覺學問、才幹、體力、衝勁都退下來,所以很想交給年青人,他們有更多的恩賜,這樣神學院會有更大的發展。在我以後由沈立德院長接任,他在神學院教書14年,後來又任院長14年。在他任院長期間,神學院有了很大的發展,以前需要40年才培訓出1000個畢業生,後來到7年就培訓出1000個畢業生,所以我覺得當時退休的決定是十分正確的。

退休後的五年,我與福音證主協會合作,共出版了10本書,感謝主,這些書都很暢銷,很多都到出到四版或五版。這樣五年後,神的恩典是超乎我所想的,當時華福會很需要一位總幹事,但一直也找不到合適的人,所以就找了我,我經過禁食禱告後,就答應了擔任總幹事一職,這樣就做了五年。

華福會的工作究竟是做什麼呢?簡單來說,就是推動全世界海外華人教會廣傳福音,因為我們不能進入到中國大陸,所以聯絡的都是海外的華人教會。以前海外華人教會有7000間左右,現在約有8000間左右。華福的異象就是差派華人宣教師,完成傳福音的大使命。

在馬太福音28章很清楚的告訴我們,要傳福音到地極。在1976年華福會成立之前幾乎沒有華人教會有差傳部,例如教會一般都有探訪部、詩班、社會福利部等等,但就是沒有差傳部。此外他們也沒有為差傳事工作預算,也沒有作任何計劃,可見當時的華人教會對把福音傳遍天下沒有關心。

華福會的角色就是要鼓勵和教導他們,讓全世界的華人教會一起努力。而經過多年努力後,現在全世界差不多8000個華人教會都有差傳的預算、部門以及計劃,而且成為教會每年都做的事工。

所以我退休後,用了五年的時間在寫作上,再用了五年時間擔任華福會總幹事,到72歲之後就開始講道,我現在固定在兩個教會講道,有一半時間在多倫多,另一半時間出外,通常是一個月出外一次。

記:感謝主,華福會的工作實在十分重要。另外可否跟我們分享一下,在您人生中不同的階段覺得最大的果實是什麼呢?

麥:我的人生可以分為三個階段,首先是開荒植堂,那時到新加坡建立了三間教會,以後在馬來西亞建立了兩間教會,再在美國建立了一間教會。第二個階段做學生工作有八年的時間,其中四年在香港培正中學擔任他們的宗教主任,然後在浸會大學又做了四年。之後的十七年在新加坡神學院教書,後來做了院長。其實不同階段的工作我都很喜歡,當中有歡笑、眼瓷B困難、蒙恩的地方。

記:那有沒有遇到什麼深刻的困難呢?

麥:有,在開荒的八年我與一位宣教士合作,當時她六十多歲,我才二十出頭,大家做事的作風很不一樣,所以與她同工不太容易;另外也有試過與華人同工時不能協調。

至於學生工作則不太難,神學院工作方面就有兩樣困難,第一,神學教育的結構不易改變,很多時都涉及學術研究、神學知識等領域,而不能好好訓練出真正為主作工人的僕人;我曾經為要改變神學結構也很痛苦,不知道要怎樣做,在這十七年中也煩擾著我,因為這是結構性產生的失敗和困難,怎樣改也改不好,或者改了也是不理想。

不過日後沈立德牧院長有更大的成果,去年2006年他又卸任交給陳世協牧師,我相信以後也會有結構性的進步,會越來越完整和有功效。另外在神學院面對的問題就是籌募經費,我們需要經常費、圖書館擴展等等,錢怎樣來呢?只能籌款、多禱告、與學生溝通、和老師合作。

(記:那怎樣克服不同的困難呢?)

一言難盡,簡單來說要靠主得勝。

記:在今天的講道中,您提到教會需要經常保持佈道熱,您覺得怎樣才可以不失去差傳的熱情呢?

麥:我想一方面神學院對工人的栽培很重要,有的神學生進了神學院讀了三年,反而專注在研究學問,就不再佈道,然後再找教會牧養,眼光變得很狹窄,只要長老執事、弟兄姊妹喜歡他就可以。教會要訓練弟兄姊妹和傳道人有佈道熱,每一個人都要成為一個佈道人,不單單是一下子的熱情,在理性頭腦上的訓練也十分需要。

另外也要挑旺佈道熱,在教會內多提醒信徒,也留心他人信主的見證和經歷。領人信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可能是經過八年、十二年很漫長的過程,也可能很難。此外也常常看聖經中對差傳的教導,真理要講得清楚明白,另外也可以多報導宣教士的故事,還有報導差傳的成果,這樣也可以推動佈道熱。

讓世界聽見基督教的聲音

你一次性或持續的支持,能讓任何人都能免 費閱讀《基督日報》的所有內容。

⽀持優質基督教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