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人神學教育的反思 (二) 胡志偉牧師 2005年8月5日星期五 上午5:55 筆者撰寫此文,只粗淺地表達個人不成熟的看法,期盼深化六月中台北會議之後的討論 。由於是網上文章,我也不是專職文字工作者,網友也毋須作太多解讀,語焉不詳是我筆力所限。 首先,華人神學院必須作出變革,否則就難以回應時代的挑戰。今期《中神院訊》雷建華牧師之專文「神學教改 ?」已說明其必須性。另一本新書 Pastors in Transition – Why Clergy Leave Local Church Ministry,乃美國 Duke University Divinity School三年深入研究美國五個主要宗派之後的產品。該書指出北美神學院的共同現象 : 女性畢業 生增多、平均年歲提升及教會事奉經驗較弱,而此現象同樣適用於本港。在台北研討會中,已有關雞與雞蛋的討論,由於堂會保送的神學生質差,所以三年或四年訓練之後,質素 保証的責任全歸神學院是不公平的。筆者根本無意要把責任全算在神學院身上,繼續否定現存的神學院,然後另起爐灶,由堂會自辦訓練,也不能妥善地處理問題。 筆者有16年全職在宗派的堂會為教牧,5年在「教新」服事,兼任多間機構董事工作,也是兩間本地神學院的院董,也為若干神學院的客座講師。這些廣泛的接觸,使我確實從 多方面思考此問題,堂會與機構關注更佳的工人質素,而神學院考慮的是其招生,因為有眾多神學院存在的既成事實。要神學院合併或關閉,更是難上加難 ! 堂會與神學院皆知道要變革,然而學術機構要作太大的變動,也是不易。舉例,如有神學院 M.Div由三年改為四年,可能要承受收生不足的危機。當前問題 : 不是不改,乃是 怎樣改 ? 因此,筆者,認為可借用其它學科的經驗,作為參考框架;Mintzberg 把工商人才培訓分為三部分 : 教育、訓練與發展,或許可借用於神學教育。 沿用 Mintzberg 的思考,筆者構思的若干神學院 (不應是所有),在神學教育可採用有教無類的方式,提供兩年或三年的基礎神學教育 (M.C.S.或副學士),對象是所有信徒, 毋分申請人是否蒙召作傳道人。隨著神學普及化,神學教育不再是教牧的特權,人人皆是神學工作者。現時,有某些神學院只因對象不同,同一科目同一講師上午教十數位日間學 生,另一個晚上則教數十位延伸課程學生。在此基礎,重點是神學思考與信仰整合;為何教信徒要淺一些 ? 同樣,學術的要求是一致的,筆者也不是反智,要求神學教育走回生命 讀經路線。 但這些畢業生要進入堂會或機構事奉是不足夠的,他 / 她就須要另外至少兩年的訓練了,如要完成 M. Div課程,可能意味著四個整年 : 前兩年專注於教育,後兩年為實戰訓 練。這兩年的課程設計,三分一是理論,其餘全是有督導的實習,而作教練的就不能限於神學院同工了。報讀 M. Div或或相關的,就要有嚴謹的要求,如蒙召心志,能與人合作的 品格等。這兩年的訓練,要求受訓者有至少一年全職在堂會或機構實習,在參與過程中的反省是重要的。惟有強化神學生的在場事奉技能,而非停留於理論層面,才能使畢業生更 容易適應工場的挑戰。 筆者此番言論不是強把「神學教育」與「事工訓練」對立,乃是期盼不同神學院有更明確的定位與分工,這就可肯定眾多神學院共存的理由。假若有神學院標榜的是「教育路 線」,就如北美與大學結連的神學院,以培育神學工作者、聖經學者為己任,就毋須作出上述的變革。但不是這樣,神學院堅稱是訓練天國人才,堂會期望它成為「西點軍校」就 不能視為不切實際了。 當然,要作出上述的改動,也不是易事 ! 第三階段是教牧發展,下期才作討論。 轉載自香港教會更新運動 每週評論 教牧之在職進修 - 華人神學教育的反思 (四) 華人神學教育的反思 (三) 華人神學教育的反思 (一) 分享